中國探測器預計2021年登陸火星 2030年展開木星探測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中國近年大力發展航天科技。最新消息指,中國將於2020年和2028年先後進行兩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預計能在2021年首度登陸火星。此外,中國亦計劃在2030年前後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在月球建設科研站、利用航天技術監測全球氣候和地震機會等。

中國探測器將於2021年著陸火星。圖為中國首顆火星全球遙感與著路巡視探測器原理樣機在2015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展出。(視覺中國)

昨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介紹中國太空探索領域諸多規劃。

與會的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表示,今年12月,「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將在2030年前初步規劃四次任務,包括採樣返回、登錄月球南極和北極,此後還要建設月球科研站。

今年12月,「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將在2030年前初步規劃四次任務,包括採樣返回、登錄月球南極和北極,此後還要建設月球科研站。(視覺中國)

利用航天技術監測全球氣候和地震機會

李國平又道,中國已初步明確規劃出四次深空探測工程。第一次任務計劃在2020年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預計經過10個月的航行,2021年到達火星,著陸火星表面並進行巡視探測。其後,計劃在2028年左右進行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採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中國還將進行小行星探測,並在2030年前後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目前火星第一次探測任務正在實施,另外三項任務正報請國務院批准。

而在衛星領域,李國平指出,中國將加強利用航天技術監測全球氣候,目前有兩顆衛星已經立項啟動,一個是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主要用於監測溫室氣體;另一個是陸地生態監測衛星,主要用於監測植被生物量、大氣氣溶膠等。同時又啟動電磁監測衛星,通過電磁監測研究地震發生的幾率,後續還將發展重力梯度測量衛星,同於測繪所需。

計劃在2028年首飛的長征九號,運載能力將是長征五號(圖)的5倍。(視覺中國)

長征八號將於2020年發射 

火箭方面,據李國平介紹,長征八號新型火箭正在研制中,該火箭配置兩台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捆綁了2台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計劃2020年發射。同時正在研究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的技術,其預料將超過90米長,芯級直徑達到10米,低軌運載能力100噸左右,初步設計最高140噸,將是長征五號運載能力的5倍,計劃在2028年首飛。

中國商業火箭公司近來陸續發射自主研發的小型火箭,李國平表示,政府對商業航天的態度可以用「鼓勵、有序」來概括,既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相關航天活動,同時會加強管理。此外,官方近期將下發《關於加強航天運載火箭科研生産實驗及發射服務工作的通知》,規範管理發射活動,未來幾年還將出台促進商業航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亦開始探索建設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射場,「航天法」也已經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