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非合作論壇習近平挑大樑 李克強缺席不缺位
3日,今年中國四場主場外交(4月博鼇亞洲論壇、6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9月中非合作論壇峰會、11月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之一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拉開帷幕。習近平這兩天十分忙碌,不僅要發表三次講話(開幕式致辭、峰會總結講話、閉幕演講),更要同與會的多國領導人舉行多場會晤。然而,在議程之中並未出現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身影。
前五屆的中非論壇合作峰會,中國時任總理朱鎔基和溫家寶都曾在峰會中發表過重要講話講話。而且,第二屆(2003年12月)、第四屆(2009年11月)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均由中國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代表出席。
相較于前兩任,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連續缺席兩屆中非合作論壇。與頻頻缺席的李克強相比,習近平對中非合作論壇的參與度明顯增強。
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首先,是分工問題。中國高層此前多次強調:「共產黨領導一切」,而2018年3月中國政府公佈了一項前所未有的黨政機構改革,全面重構黨政關係:中國共產黨收攏了大部分決策權,國務院更多扮演執行角色。
有觀察人士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克強的低調執政即是中國政府重新定調黨政關係的體現。
若按照商業分工作比喻,習近平地位類似董事長,掌管發展的大方向和策略,而李克強則類似首席執行官,負責日常運作。兩人位置有別,自然會在行事上出現一定的差異。
例證就是,雖然李克強未出席峰會相關活動,但他在峰會召開前夕與9位非洲國家領導人進行了會晤,並與9月2日和毛里求斯總理賈格納特共同見證了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與毛里求斯共和國外交、地區一體化和國際貿易部關於結束中國毛里求斯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諒解備忘錄》,其執行角色顯露無遺。
另一方面,中國在外交方向上的轉變,實際上和習近平本人的戰略思想息息相關,習近平「親自操刀」,也算應有之義。習近平對外戰略思想的最大轉變是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轉變為積極有為。積極帶領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重構以西方價值和權力結構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習近平在本次中非論壇峰會的開幕式上說,「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堅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中國希望各國都能在處理非洲事務時做到這『五不』。」這是中國與西方在對非政策上最根本的區別所在。習近平又再次重申「面對時代命題,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全球治理觀」。
事實上,今年幾次主場外交,習近平都提到了「全球治理」。
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就指出,中國將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之後在六月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習近平亦再次提及「全球治理」問題,他說,「要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習近平外交戰略的轉變在實踐層面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實踐。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國家戰略,這個新國際觀的核心是「發展」,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多元多極的國際社會組織形態,「一帶一路」是這個暢想的實踐。
今年幾次主場外交,同樣也都與「一帶一路」密切相關。
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就在講話中強調,中國會堅持改革開放道路,「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淩駕于人的強買強賣」;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台,讓共建『一帶一路』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而今年六月的青島峰會上,習近平又再次提及「一帶一路」,他說,各國要打造共同發展繁榮的強勁引擎,促進發展戰略對接,本著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地區貿易便利化進程,加緊落實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等合作檔。
作為「一帶一路」設想的提出者,在本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亦再次在講話中談到「一帶一路」建設,並獲得南非總統拉馬福薩等人的歡迎。
由此可見,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的深度參與是合乎邏輯的,而李克強在中非合作論壇雖然缺席,但是並不缺位。習近平和李克強各司其職,推動中國外交戰略的轉變,不宜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