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批高校學生會如「小官場」 上位靠關係、與主席拍拖包做幹事
廣州中山大學學生會早前爆出醜聞,學生會公布新一屆幹事任命名單,竟按照內地官場的層級架構來劃分職位高低,驚見有「正部長級」、「副部長級」等。事件不低引來各界指摘,連中紀委隨後都刊文批評。
內地官媒主辦的期刊「半月談」近日發表署名文章,再次炮轟有部分高校學生組織如同「小官場」,趨炎附勢、拉幫結派、講關係等不正之風盛行。有受訪學生亦坦言,確有少數學生組織模仿官場陋習,貽害無窮,亟待重視。
文章引述其中一名碩士畢業生許謙(化名)透露,讀書時期的最大收獲,「就是學會了怎麼圓滑地搞關係」,其本身亦是靠「打招呼」而獲准加入社團。在聚會吃飯時此種情況更加明顯,「酒過三巡,大家稱兄道弟,動不動就說『好兄弟多照顧啊』。」
最讓許謙印象深刻,是在一次校園活動後,學生會主席請各人到烤肉店吃飯,當時有五六張桌子拼成一個大桌,串燒從頭到尾擺滿。惟各人抵達後大多數時間都互相敬酒,幾乎沒有人動手吃串燒,「我記得走的時候,桌上大概還有幾百個肉串沒人動,但就算沒人吃,學生會主席請吃飯,也要有排場。」
某高校學生會副主席劉川(化名)則指,他在擔任學生會「領導」期間,會有下屬被要求必須記住所有學生會主席團成員的長相,在校園內遇見時不能稱呼為學長學姊,要大聲叫「主席好」,「有些部長就會去揣摩主席的心思,覺得主動打招呼多了,主席有面子,還有人覺得,想在300多人的學生會出頭,就得讓主席認識我。」劉川表示,官場中的奢靡浪費在學生組織亦會出現,部分學生會幹事熱衷於聚會飲酒,相關支出會透過「校園文化建設費」報銷,「跟公款吃喝一樣。」
報道指,受訪的大部分學生幹事均直言,大部分人加入學生會或社團組織的人,目的只是要「刷簡歷」及為日後保研加分,背離為學生服務、為興趣的初衷,「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當不上部長、副主席的幹事,基本上大二、大三就走了」。要成為「領導」,不但要與委任老師、學生會主席親近,甚至關乎到有否「父幹」,「還有個男生,父親是某地官員,換屆選舉時,主席就直接安排他跨部門做了另一個部門的部長。」
更有甚者,裙帶關係在學生組織同樣重要,漂亮女學生會獲得優待,「跟主席談戀愛,保你升部長,長得好看也能升部長」。應屆畢業生林琳透露,其學校的人文與法學院,有一位學院學生會主席想追求學妹,他就對學妹明言,「你好好幹,我帶你多見見老師,當部長沒問題的」,最終該名學妹亦如願當上部長。
文章引述多名大學教授、學生組織幹事表示,學生組織的「小官場」畸形文化已經萌芽,但大學是步入社會的預備階段,「預備隊」不能走上歪路,學生組織不僅要制定嚴格全面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作出明確規定,更要真正將制度落實執行。湖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倪洪濤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要在高校學生組織中做好「反四風」的工作,規範引導高校學風;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亦認為,在高校學生組織中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去四化」工作,避免學生組織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
此外,有受訪教師建議要學校避免在保研、評優等各類競爭評比中,太過着重擔任學生組織幹事的加分比重,並減少在競選環節中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尤其避免「老師指定」、「學生會主席指定」等;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翁揚則指,學校要為學生組織減少行政工作,弱化行政系統對學生的評價權力,盡量回歸學生自治、服務學生的職能。
(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