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內地P2P騙局多 有法規不執行

撰文:王兆陽
出版:更新:

每個P2P平台的倒下,就像踩中地雷,死傷慘重。這種現象被投資者稱為「雷暴」。
BBC7月25日報導,進入7月,中國「雷暴」的平台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僅7月第一周,至少26家P2P平台出現各種問題,這26家平台待還本金至少在150至2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
BBC引述專家指出,之所以出現此種狀況,一方面是因為不少所謂P2P平台實質上就是騙局,另一方面則是法規沒有得到執行導致行業失序。

浙江杭州,一部分p2p「難民」前往公安局報案。(網絡圖片)

數以億計的資金流失,憑空突然多出數以萬計的「金融難民」,誰來負責?BBC報導稱,專家、從業者和投資者都認為,首先應該區分投資和騙局,如果買股票虧錢了沒有人會報警,但本輪P2P平台「雷暴」潮中不少案例的內核則是騙局。

「很多聲稱是P2P的平台,實際上根本不是,需要區分開。」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胡榮認為,P2P平台的本質是借貸關係的中間人,做的是撮合成交的信息中介,P2P平台收取手續費用,不會因為雙方的違約而倒閉或跑路。 零壹財經媒體副總裁董雲峰也同意胡榮的觀點,倒掉的P2P平台並不是真正的信息中介,沒有嚴格按照監管規定去做業務,而是通過自我擔保、份額拆分、期限錯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那些最終被證實玩自融、資金池的平台,本質上是非法集資,早就該亡。」

胡榮認為,有法規沒有執行,最終造成P2P行業的失序,比如在美國,在健全的司法體制下,P2P企業面臨持續的監管強度,就未出現類似情況。

不過,中國政府並非全無作為。上一輪倒閉潮後,中央政府啟動了互聯網金融清理整頓行動,該項行動要求每個P2P平台必須在所在地進行登記備案,並未備案設置一系列條件,備案原定的截止日期是2018年4月,也是由此開始不合規的P2P企業逐漸跑路,到6、7月達到高潮。

然而,受訪者們不認同這一輪政府採取的專項打擊運動。有P2P平台的市場部經理稱,運動式打擊造成集體崩盤和跑路,不僅如此,輿論風聲鶴唳,合規的P2P平台也喪失公眾和股東的信任,「我們打擊也很大,也有股東提出退出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