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雖獲自由 中共維穩迷思仍亟待破除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在經過長達八年的軟禁之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上周二(7月10日)終於獲准離開北京,抵達德國柏林,開始新的生活。劉霞曾在自己的詩作中寫道:「噩夢從沒有消失,我想去有光的地方。」劉曉波去世給劉霞帶來的打擊不會就此消失,但劉霞獲得自由,依然讓海內外關心她命運的人感到欣慰。

劉霞抵達德國後的照片總是笑容滿面。(廖天琪提供)

劉霞的噩夢所以成為噩夢,與中共有關部門在應對這一事件時一再陷入維穩思維的迷思中直接相關。中共在處理劉曉波問題上,先是以敵我劃界,將一個相對溫和的知識份子視為「煽動顛覆政權」的國家敵人,更是在劉曉波去世之後軟禁劉霞,再回想此前陳光誠等事件,一系列事件背後,是中共治理思維的落後,是僵化的中國官僚體系的再次呈現。

結婚21年過半時間分離

今年57歲的劉霞於1996年和劉曉波結婚,彼時劉曉波尚在勞改,1999年才獲釋,而2008年,劉曉波又因發起簽署《零八憲章》被捕入獄,之後被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劉霞就此再次與丈夫分離。二人結為夫婦的21年中,過半時間不得相見。

2010年10月,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劉霞前往錦州監獄探望劉曉波並告訴他獲獎之事。然而,當劉霞離開監獄返家之後,卻發現自己出入受限:不僅被監視,和朋友交往也被干擾,漫長的軟禁生活就此開始。劉曉波因「煽動顛覆」罪名在有形的監獄中服刑,而劉霞甚至連法庭審判都沒有,僅僅因為是劉曉波的妻子,就被迫置身於無形監獄中飽受煎熬。

2013年6月,劉霞的弟弟劉暉被判入監11年。劉暉被指犯詐騙罪,但外界普遍認為,他被起訴的真正原因是劉曉波妻舅的身份。雖然劉暉之後獲得保外就醫,但仍然有可能再被送回監獄。丈夫和弟弟兩個「11年監禁」的陰影仍在劉霞頭上徘徊。雪上加霜的是,約在2014年,警方告訴劉霞,不可以在中國舉辦攝影和繪畫展覽。

2017年6月,劉曉波患末期癌症的消息突然傳出,引爆全球輿論。劉霞前往瀋陽陪伴丈夫,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後,劉曉波就不幸離世,而劉霞也再度被軟禁。常年的軟禁和劉曉波的去世為劉霞帶來巨大打擊,劉霞不僅失眠,而且患上抑鬱症,需要服藥,從劉曉波夫婦友人所公開的電話錄音中,也可以從她的聲音中聽出其恐懼、壓抑和絕望:「惹急了我就死在這!」

2017年6月,劉曉波患末期癌症的消息突然傳出,引發全球輿論。圖為劉曉波扶住劉霞站立,走過最後日子。(網絡圖片)

劉曉波逝世周年中共承受巨大壓力

所幸,在劉曉波去世一周年前夕,劉霞於7月10日上午11時,乘坐芬蘭航空班機,離開北京前往德國柏林。劉霞的弟弟劉暉雖然未能同行,但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向姊姊表達了祝願:「願她今後的人生平安喜樂。」

為何中共在此時間同意劉霞離境呢?這個時機或與劉曉波逝世一周年有關。中共此前似乎已準備讓劉霞出國。去年劉曉波去世後即有消息稱,中共或會讓劉霞出國;今年5月25日,劉曉波夫婦友人廖亦武公開他與劉霞的談話錄音,廖亦武透露,曾有警察說,今年7月份,即劉曉波周年忌日(7月13日)過後會放人。中共素來有在如周年或紀念日等特定日期時間做事的習慣,如今趕在劉曉波逝世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放人,可算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海外呼籲放行劉霞的聲音長期以來一直不曾停歇,而隨着劉曉波逝世紀念日臨近,這聲音也愈來愈大,中共需要在此時給出明確回應。7月4日,聯合國人權專家發表聲明,敦促中國政府釋放劉霞,允許她治病及到海外旅行。7月9日是「7.09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三周年,台灣陸委會呼籲中國大陸釋放劉霞以及李明哲等異見人士。陸委會還對劉霞的身體狀況表示關切,以及就她仍受人身自由嚴重限制的待遇,表示中共應尊重其個人意願,及早給予醫療安排,以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此外,本港團體長期以來呼籲中共放行劉霞。面對海內外聲音,僅靠外交部以「會保護中國公民權益」的言辭搪塞顯然沒有說服力,及時放人才能真正緩解輿論壓力。

最後,有分析指出,中共此舉與德國的斡旋和中美貿易戰相關。德國政府一直公開表示願意接收劉霞,德國大使柯慕賢曾經為劉霞奔走,德國總理默克爾也為劉霞前往德國或者歐洲第三國斡旋。今年5月默克爾訪華期間,在中德總理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即有記者向中國總理李克強問及劉霞一案。李克強當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委婉表示,中方尊重人道主義,願就人權個案與德方對話。如今劉霞在李克強訪問德國期間獲準離京赴德,自然引起聯想。不過,北京方面對此很快作出回應,表示劉霞是出於自己意願赴德國,與李克強訪德無關。

無論是哪種原因,劉霞重獲自由都是好事。但是,究其根本,無論是軟禁劉霞、還是劉曉波病死獄中,這兩件事原本都不該發生。事實上,即使不談人道主義和法治,純以中共自身形象而言,軟禁劉霞也是對其國際形象的極大打擊。

劉霞長達八年的軟禁終結,笑容滿面。(路透社)

國家治理現代化須對異議者寬容

長期以來,在海外的輿論中,劉曉波都被塑造成一個獨自與龐大的中共政治機器對抗的「英雄」形象。儘管有誇大之嫌,但是這種人物觀感之所以出現,不能完全諉過於西方國家的推波助瀾。在處理劉曉波以及劉霞的問題上,中共官僚系統呈現出的僵化、固執,實在要負上更大的責任。

可以說,從一開始,相比其他民運人士,劉曉波是一個相對溫和的民主派。作為一位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知識分子,劉曉波甘願為推動國家進步而自我犧牲。他所提倡的民主、自由,不僅是「普世價值」,實際上是中共自身所主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零八憲章》事實上是中國境內自由派多年來觀念的集合,其所呼籲提倡的也是改良國家。對於任何一個講求「依法治國」的現代化國家而言,希冀一個國家更加民主的言論,都不應該是判斷一個人「犯罪與否」的證據。當局反其道而行,自然會讓外界質疑中共宣揚的價值理念。書生議政古今皆有,封建時代皇帝尚知道容人,誓言推進國家現代化的當代政黨為什麼不能包容,而只知「維穩」?

當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中共更是處於空前尷尬境地:劉曉波受到萬人景仰,他本人卻身在中國監獄之中。可惜這份尷尬卻未能讓中共即時轉向,甚至在劉曉波罹患肝癌晚期、保外就醫的時候,當局依然否決了他本人意願,不肯讓他出國治療。

再比如2012年前後的陳光誠事件,當地政府官員為了所謂的政績和維穩需要,將陳光誠事件無限擴大化和嚴重化,並付諸行動,不僅軟禁陳光誠,更對所有試圖採訪陳光誠的西方媒體記者抱持敵意,甚至用暴力手段對待他們。這種事情在這些地方官員眼中或許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經過這些媒體記者報道,事件隨即升級至國際層面。

一個國家的進步,最終必須要體現於對每一個國民的關懷上,國家的現代化不僅僅體現在工廠、高鐵、高樓大廈等器物之上,更在於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這要求政權對不同意見、不同聲音能夠包容且寬待。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宏大理想不能代替個人思考與理想,更不應成為犧牲個人命運的藉口。在中國變革的過程中,每一個認真思考的聲音都是可貴的。劉曉波的悲劇本身就是個錯誤,株連劉霞更是錯上加錯。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於2017年7月13日病逝,至死未獲自由。(Getty Image)

劉曉波至死未獲自由的大錯已無法彌補,但是,如今劉霞長達八年的軟禁終結,對中共而言,是重新開始和甩脫歷史包袱、重塑國際形象的機會。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中共如能在治理水準和法治精神上繼續進步,那麼這些努力也終將被海外社會了解。

而對於海外社會而言,或許也應該認識到,「劉曉波事件」已經成為過去,今天劉霞也已經離開了中國,接下來真正應該做的,是海內外用更實際的力量去推動中國的進步。盼望中國未來能夠更加多元、包容,能夠更加善待每一個知識分子。

祝願劉霞在歐洲生活安康喜樂!

上文刊載自第12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16日)《「噩夢從沒有消失 我想去有光的地方」 中共維穩迷思仍亟待破除》。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