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梁家河」漸成政治圖騰 中共探索「紅色旅遊」宣傳模式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昨日(7月1日)為中共97周年紀建黨紀念日,官方新華社今日(7月2日)隨即報道,指當日在浙江嘉興南湖景區(1921年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地點)有數以萬計旅客。新華社更稱,紅色旅遊成為中國遊客出行的新趨勢,如2018年上半年浙江省旅遊景區熱度指數排行中,南湖位居首位,省內著名景點如烏鎮和西湖則位列其後。
實則推廣「紅色旅遊」僅為官方近年宣傳手法之一,如日前陝西省社科聯開展「梁家河大學問」課題研究,便反映「梁家河」逐漸成為中共政治圖騰,集「旅遊推廣」、「理論研討」及「文學紀實」於一身。

江西井岡山景區。(視覺中國)
+8

1968年至1975年時值文革,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以知青身份「上山下鄉」,下放至陝西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事過40多年後,梁家河如今成為知名「紅色旅遊」景點,還在2017年被評選為「中國最美農村」,然而除了搖身一變為「歷史勝地」,各種以「梁家河」為主題的中共宣傳工作亦逐步開展。

6月28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稍早前的5月份,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家河》紀實文學;2016年內地上映45集電視劇《梁家河》,描述1950至1970年代當地的農村和知青;中共中央黨校亦出版《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訪談實錄,內容也以習在梁家河的經歷為母本。

「梁家河大學問」包含多達17個選題

至於「梁家河大學問」課題研究亦秉承此方向,共包含多達17個選題,試舉3例:

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與習近平新時代脫貧攻堅思想的邏輯關係研究
從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看改革開放前後中國農村發展變化研究
從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看習仲勛的家風家教相關研究

可是《多維新聞》6月30日指出,發掘「梁家河」的圖騰意義並無不可,但仍要警惕過猶不及,特別是防範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炒作」以至弄巧反拙,話題和產品生造做作,難收良好效果。《多維新聞》進而提及,中共過去不乏將某地推上神壇之舉,如「工業學大慶(市),農業學大寨(鄉)」,但隨著熱潮退去,這些地方的發展卻並不順遂。

生活體驗和經濟發展進入官方宣傳話語

改革開放後社會天翻地覆,風尚亦已截然不同,官方對此亦有所認知,如新華社宣傳「紅色旅遊」之時,不忘點明:「隨著紅色旅遊業態不斷轉型升級,紅色旅遊正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進來。」例子之一為「紅色遊客」平均年齡從3年前的32歲下降到了如今的28歲。該社引用業內人士分析,指原因為近兩年紅色旅遊的產品設計更注重遊客體驗,結合自然風光、文化創意與鄉村旅遊。

除了「理論語言」,生活體驗和經濟發展亦已進入官方宣傳話語之中,新華社通稿便以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延安經典紅色旅遊景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為例,指此等景點聯合開發特色紅色旅遊精品,形成紅色旅遊產業鏈,為「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注入新活力。由此可見,中共宣傳語言新舊交替之間,「梁家河」模式只是其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