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國際問題專家鄭永年:劉鶴已爭取到最好結果
中美兩國經貿磋商代表團5月19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同意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雖然貿易戰似乎暫告一段落,但中國對美談判上的是得是失,仍受到廣泛的討論。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IPP學術委員會主席日前接受《多維》專訪時表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已爭取到最好結果,又指中國的宣傳部門應該反思。
鄭永年認為,中美之間達成6點協議,是中國這一次在美國能夠得到的最好的結果。美國政府現在其實分為「商人政府」和「軍人政府」。商人政府的典型就是特朗普,他想把中美關係就事論事的放在貿易關係中;但是軍人政府,包括其他的利益集團,思維上總想把中美關係推向冷戰。
他表示,在這方面,劉鶴已經爭取到最好的結果,就是把(中美之間的)問題局限在經濟、金融領域,然後雙方同意繼續協商解決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中美衝突就有可能會滑向軍人政府。
鄭永年續指,中美貿易糾紛的主要原因還在美國方面,尤其是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高科技領域(產品)。一般在中國生產的東西美國已經不生產了,但美國生產著中國需要的東西,美國軍人政府不希望向中國輸出高科技產品。現在從目前的中美經貿協議來看,汽車、金融、能源等幾個領域很重要,特別是能源上,(中國為了實現從美國進口能源)花了很多年。「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美國現在變成能源出口國,中美之間從貿易而言這些問題不難解決,所以我認為要理性的處理這些問題,(而且我相信)能處理好。 」
中國宣傳系統有問題 影響外國對華觀感
在「中國製造2025」一事上,鄭永年表示,這不是中國所獨有的,類似的計劃其他國家也有,比如德國的「工業4.0」。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的宣傳出現問題。
鄭永年解釋道,中國領導人提出「中國製造2025」其實是為了可持續的發展,也就是經濟增長由以前的數量型、簡單擴張型向質量型的增長轉變,這是中國經濟的價值鏈往上走的自然過程。但中國的宣傳部門,也包括學者、媒體,把它講成中國要趕超美國、趕超西方的方向。其實並不是這樣。每個國家都會有類似的計劃,日本也有,新加坡也有,任何國家都會有,連企業本身也有,其實就是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讓自身的附加值往高的地方爬。「中國製造2025」本身上就是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自己的解讀有問題,把人家「嚇壞了」。
他續指,中國國內講「中國模式」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像「一帶一路」,中國官方只是倡議,習近平也強調機會屬於大家、利益屬於大家,大家可以自己去揣摩,但中國國內很多學者的解讀、媒體的報導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帶一路」是中國要統治世界。而國內在有的領域過度宣傳,有些領域宣傳不足,比如習近平也強調過「我們不輸入模式,也不輸出模式」,同樣都是習近平說過的話,這部分討論就很少。 「所以你想一想,如果是一個美國人、一個德國人,整天看中國的有些報紙,那就真的會認為中國想要變成世界的統治者。」
宣傳部門應有平衡觀念 不被單一聲音綁架
鄭永年指出,宣傳問題的癥結在於沒有「其他的聲音」,只剩下這些(民族主義的)聲音。「以前還有其他的聲音,大家各種都看看還能平衡一點,現在只有這個聲音,那就很麻煩了。 」
他認為,媒體管理部門應當有「大局觀念」,不要被某一種聲音所綁架,包括轉述習近平的講話,應有比較平衡的表述。「像去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政黨大會,習近平說「我們不輸入模式,也不輸出模式」,之後我只看到(中聯部部長)宋濤寫的評論,其他人似乎都不感興趣,好像沒有什麼跟進的東西出來。 有些東西是應當行成平衡,如果被民粹主義綁架,那很麻煩,不利於國家利益,不利於國家可持續發展。所以我是覺得做媒體的,也應當有大局觀念,尤其是媒體管理者。」
(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