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北大岳昕事件:如何聆聽年輕的聲音 微博已被刪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人民日報》周二(24日)就北大岳昕事件發表評論文章,有媒體當時截圖保存;然而,該則微博帖文似乎已被刪除。(微博截圖)

下星期(5月4日)正是北大120周年校慶,然而岳昕事件的迴響卻是不絕於耳。官媒《人民日報》周二(2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校方應「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不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躲閃迴避、簡單解決」。

事緣前北大中文系教授沈陽涉嫌性侵,一直要求校方公開事件資料的北大學生岳昕,日前發表公開信指遭受校方連番阻礙,並作出「能否順利畢業」等威脅,甚至向其母施壓,使岳母情緒一度崩潰,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今年5月4日為北大校慶120周年,有北大校友質疑校方喪失自由精神。(北大官網)

官媒《人民日報》於其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發表評論文章<如何聆聽年輕的聲音?>,指岳昕公開信「傳播甚廣」,認為信中提請校方公開信息一事「引發輿論關注和思考」。然而,文章亦稱信中相關事實尚待確認,并強調校方與學生不是對立關系,「讓燕園(按:北大)更加美好的初衷是一致的,追求公平公開的目標是統一的。」

 針對類似事件,該文指出重點皆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如何以恰當方式回應學生訴求」,「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說明,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不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躲閃回避、簡單解決。」

文章又指,「新時代的青年人特點鮮明」,要從根本上化解事件產生的對立情緒,還需對青年的成長背景有更多的體認,「對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又指學生「也可以換位思考,而不是站到對立面上去,尤其要避免一些極端的情緒和偏激的做法,力爭在理性、冷靜的軌道上表達訴求、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