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專家袁鵬:中美百年來首次相撞 比「撞機炸館」更糟榚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近日刊文稱,當前的中美關係缺乏頂層新框架,這也導致中美關係被一個個具體領域的具體事件「拽著走」,「雖然沒有發生撞機、炸館這樣的惡性事件,但感覺比那個時候還要糟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近日刊文稱,雖然沒有發生撞機、炸館這樣的惡性事件,但中美兩國關係感覺比這些時候還要糟糕。(網上圖片)

文章稱,美國本次辯論朝野共赴,且政府親自參與,甚至引領辯論,這更是前所未有。此外,本次辯論還有一個特點,聲音幾乎一邊倒。在過去的辯論中,有人讚揚中國,也有人批評中國,但現在,讚揚中國的聲音基本消失。這幾個特點加在一起,中方要予以高度重視。最重要的一點是,過去的辯論總在一個大框架內進行,認為美國對華戰略應以接觸加遏制為主。然而,本次辯論認為,該框架應該徹底拋棄,「過去三四十年,以接觸為主、遏制為輔的大框架是失敗的,這個結論目前已經基本得出。」

文章稱,隨著「一帶一路」、吉布提保障基地等建設,美國越來越認為中國是一個全球性對手。(視覺中國)

美國視中國為「全方位的競爭對手」

文章續指,如果說過去的中國既是美國的對手,又是其合作夥伴,美國在這兩個角色定位區間搖擺,那麼現在的結論則認為,中國就是一個「競爭對手」,並且是「全方位的競爭對手」,中美不只在亞太競爭,而是全球性競爭,這與過去相比是最大不同。過去,美國擔心中國在亞太的挑戰,但隨著「一帶一路」、吉布提保障基地等建設,美國越來越認為中國是一個全球性對手。這些背景疊加在一起,並不排除美國對華戰略重新定向。

文章解釋,發生這樣的變化,大體可以總結成兩個原因:

一. 結構性原因,中美實力對比從量變發展到質變臨界點。與此同時,中美戰略變化,美國過去的戰略重點在歐洲和中東,現在轉移至亞太,中國過去是「韜光養晦」,現在則是「奮發有為」。二. 美國戰略收縮並沒有收回去,而是停在了亞太;中國戰略擴展也沒有擴出去,目前仍聚焦於亞太。因此,雙方在亞太地區正面相撞,短兵相接。

中美「相撞」無歷史經驗可尋

文章稱,現在的中美「相撞」,既沒有歷史經驗可尋,也沒有現實路徑可走。雙方都很痛苦地尋求如何在亞太地區和平共處。「實力變了,戰略變了,基礎也變了。冷戰時期,有蘇聯;冷戰後,有共同經貿;911後,有共同反恐。現在,中美之間突然驚覺,要靠什麼支撐中美合作? 蘇聯沒了,拉登也沒了,奧巴馬時期,雙方找到氣侯變化,並聯想下一個合作點。而現在這一聯想也沒了,經貿又出了問題,靠什麼支撐這麼大的關係呢?」

文章比喻道,中美現在就像兩個「沒有感情的人過日子」,有了「過不下去」的感覺。「但是,雖然現在很痛苦,但又無法徹底分道揚鑣。」

本質而言,中美兩國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矛盾,但因為受到朝鮮、日本、印度、烏克蘭、伊朗等問題掣肘。圖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朝核問題是中美兩國在東亞地區的一大矛盾。(資料圖片)

中美關係缺乏頂層新框架

文章指出,當前中美關係的另一個特點是,中美雙邊關係受制於第三方。本質而言,中美兩國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矛盾,但因為受到朝鮮、日本、印度、烏克蘭、伊朗等問題掣肘。中國與第三方的矛盾,美國與第三方的矛盾,最後無一例外,都上升到中美兩家之間的矛盾。原因很簡單,中國已經從區域性大國變成全球性大國。

文章續指,實力、戰略、基礎、力量四大變化同時出現,導致當前中美關係早就不是過去的中美關係。 可是,當前指導中美關係的仍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現實情況中,它們實際已經指導「失靈」。因此,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但是,美國沒有積極呼應。 因此,當前的中美關係缺乏頂層新框架,這也導致中美關係被一個個具體領域的具體事件拽著走。「雖然沒有發生撞機、炸館這樣的惡性事件,但感覺比那個時候還要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