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報告3宗登革熱聚集病例皆屬中老年 為歷年最早出現本地疫情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月11日消息,截至5月9日,廣州在今年已報告3例登革熱本地病例,是歷年來最早出現本地疫情的一次。

據《廣州日報》報道,目前出現的3例登革熱本地病例的居住地在200米的範圍內,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為一起由外地輸入引起的登革熱本地聚集病例。患者均為中老年人,屬於輕癥,經過治療後都已好轉。出現病例報告後,街道、疾控機構立即對該區域加強了蚊媒消殺。

廣州市目前已加強蚊蟲消殺。(廣州日報)

登革熱是由「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徑傳播,在廣州,傳播登革熱病毒的主要是白紋伊蚊,也就是俗稱的「花蚊子」。登革熱患者或隱形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後,病毒在伊蚊體內一般需要經過8~10天的增殖,再通過叮咬將病毒傳播給人。

登革熱又被稱為「斷骨熱」,劇烈疼痛是典型癥狀之一。具體可以歸納為,「突發高燒+三紅征+三痛+皮疹」。

登革熱傳播途徑。(廣州日報)

一般來說,突發高燒,體溫可升至39℃~40℃甚至以上;三紅征則是面、頸、胸部潮紅。甚至出現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牙齦等無端出血等;三痛為劇烈頭痛、全身關節痛、肌肉酸痛,皮疹則是四肢軀幹或頭面部出現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皮疹。

專家提醒,如不小心感染了登革病毒,也不用過於驚慌。登革熱患者一般預後較好,經及時治療後,基本可以康覆,但也有少數患者會發展為重癥甚至死亡,因此請大家務必科學防範。預防登革熱,避免蚊蟲叮咬是關鍵。防蚊要注意翻盆倒罐清積水,減少伊蚊幼蟲孳生。

廣州疾控提醒:兩周內自登革熱流行區(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返回的市民,如果出現發熱、皮疹或全身酸痛等癥狀,立即到正規醫院就醫並告知旅居史,避免延誤病情導致重癥。

目前,廣州市疾控中心已經在全市啟動白紋伊蚊監測,市民可在廣州市疾控中心官方網站上的「蚊媒地圖」專欄進行查閱,了解自己身邊的蚊媒密度情況。

廣州市蚊媒監測地圖。(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