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深圳做公務員 要帶「客」睇盤兼調研創新制度 看好北都會發展
帶著企業客戶在福田區四處「睇盤」尋找合適的落戶點,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中感受深圳公務員的坦誠討論,在深圳的擊劍學校認識許多新朋友……作為「粵港公務員交流協作項目」下首批香港交流人員,香港公務員周達榮在深圳常駐的兩個多月里,對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迅速熟悉起來。憧憬未來,周達榮說,對河套合作區、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充滿信心。
【本文獲GDToday授權轉載】
去年9月,粵港簽署協議,聯合開展「公務員交流計劃」。該項目是香港特區政府在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展開的首個公務員交流項目,交流期由過去的四星期延長至三個月,讓香港公務員有機會較長時間暫住內地交流,深度體驗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和駐地政府的工作。
深圳市是首個參與交流計劃的大灣區內地城市。自去年12月起,香港特區政府西貢民政事務助理專員周達榮作為該項目的首批香港公務員之一,來到了深圳。他有了一個新身份——福田區副區長特別助理。
在深圳福田區南部與香港接壤處,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又一重大合作平台。去年,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為河套合作區規劃建設確立了「四梁八柱」, 打響了「發令槍」、插上了「金翅膀」,合作區建設全面提速。
來到這裏的周達榮,親身感受到了「深圳速度」與創新活力。在與當地同事互動交流、出席不同會議的過程中,他發現大家對於落實河套合作區的發展有許多新穎的思路,並且會勇於提出、坦率討論,「可能每一天都有調整、變化,來到這裏親自參與,有助於我加深了解。」
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後,周達榮也在深圳找到了工作之余的樂趣。從小愛好擊劍的他,跑遍了深圳不同的區域,尋找合適的擊劍館。下班後或周末的空閒時間,他就會前往進行擊劍訓練,與班上的大小朋友打成一片,課後還會相約一起尋覓美食。
「我希望把握好交流期這短短的三個月,盡量多看一點、多學一點,回到香港也能和同事多分享親身經歷,以促進互相了解和認識。」站在新洲河上的綠道天橋,眺望遠方香港元朗的山峰,周達榮也不由得憧憬起未來。「隨著河套合作區、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日後兩地居民的交流交往將更加頻繁,深港協同融合發展的未來,值得期待!」他說。
深圳香港兩地公務員有何不同
記者:您覺得在香港當公務員和在深圳當公務員,有什麼不同?
周達榮:我在2014年加入香港特區政府成為政務主任,曾經做過中西藥管理、數碼港組織管理、初創企業支援等工作,近幾年則在西貢區負責地區治理工作,需要與不同的政府部門協作、溝通,為市民提供適切的服務。
來到深圳後,我被派往福田區政府擔任副區長特別助理,主要職責是參與河套合作區的規劃建設。我的其中一項工作是負責招商引資,與副區長一起會見不同企業,了解他們的需求、解答他們的疑問,吸引他們在福田區落戶。和在香港一樣,做這項工作時我們都是要了解企業的需求,然後想想有什麼政策措施可以幫助到他們。香港的營商環境已經很成熟,一般初創企業更需要的是宣傳資源方面的支援。而河套合作區是一個全新的合作平台,企業在稅收優惠、辦公空間等方方面面都會提出需求;與此同時,這裏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當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度設計來回應企業的需求,例如最近公布的河套深圳園區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使稅負水平與香港相若,也是滿足了企業的訴求。
在這裏工作期間,我真切感受到了各種「制度創新」是如何產生的,同事們不是「合埋眼」(閉上眼)照抄別人那套,而是很盡心盡責去調研、一起「腦暴」,希望出台的政策能取得實效。
見證深圳公務員做事習慣坦率
記者:當地同事的工作習慣、處事方法,給你留下了什麼深刻的印象?
周達榮:我來到這裏最常聽到深圳公務員同事講的三句話,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自我革命。
同事們經常會去不同的地方現場考察、探訪,與群眾、企業接觸,通過實地調研、主動調研,更好地掌握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內部討論、會議中,大家也會很坦率地把問題拿到台面上進行交流、討論,並想辦法解決。
在日常工作之余,同事們也很積極學習,區政府也會給大家推薦書目,無論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是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大家都會主動去了解。最近我就旁聽了關於低空經濟的講座,內容涵蓋了無人機飛行的基本原理、運用場景、管理模式等,令我獲益良多。我也常常在思考,有哪些先進的技術或好的經驗、做法,是可以帶回香港運用的。
此外,在和不同部門的同事接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大家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會在自己的工作中研究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同時會主動去詢問意見或建議。例如,在河套合作區的建設中,當前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推進皇崗口岸重建。邊境口岸的規劃建設涉及深港兩地,所以深圳的同事也會很積極來與我討論、尋求意見。
交流期滿回到香港後,我一定會和香港的同事分享我這些親身經歷與感受。其實香港公務員同事也很專業實幹,如果雙方能加深了解,更緊密合作,未來在深港兩地的建設中,一定可以發揮合作共贏的夥伴精神,共同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據我了解,香港在不同範疇已與深圳開展緊密合作,兩地政府成立了19個合作專班,深圳的26個政府部門、香港13個政策局參與其中。我作為政務主任,會被調派到不同崗位,相信日後一定會有機會為深港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普通話
記者:交流期間有遇到什麼挑戰嗎?如何克服?
周達榮:挑戰?這個問題我得用普通話來回答。其實我在中小學的時候就學過普通話,我也曾經在北京實習工作過。不過回到香港後,就比較少機會使用普通話,所以平時遇到有遊客來問路,我都很非常高興,因為可以趁機練習普通話。
來到這裏參加交流計劃後,我基本都是要用普通話與大家交流。有時候談到一些比較陌生的話題時,我的普通話可能就沒有那麼流暢了。但是我的同事都很包容我,他們開玩笑說,平時看綜藝節目都知道香港同胞的「港普」很特別,所以對我那些奇怪的聲調已經「見怪不怪」了,還會耐心糾正我的發音。我也用我的熱情去彌補自己普通話不夠標準的「不足」。我相信只要我肯多聽、多學、多說,普通話就會有進步。
記者:借著這次的交流項目,你有機會較長時間暫住深圳。這段時間對深圳這座城市有什麼感受?
周達榮:來之前,我告訴父母自己要來福田區工作,在他們的記憶中,福田區可能還是農村、荒地。但其實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蝶變也是大灣區發展的縮影。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便捷程度的改變。以前從香港「北上」,一定是搭港鐵東鐵線,經羅湖口岸來深圳,再去其他各區,路上起碼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但是現在已經很方便了,我們可以經不同的口岸來深圳,搭乘深圳地鐵可以很快去到目的地。
我覺得如今深圳的發展已經很前衛了。深圳人勇於創新,也會結合實際情況自我改進,這種積極開創的文化為深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家都很樂意把彼此最好的東西兼容起來,我相信這種融合所帶來的新發展未來將會超乎所有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