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華為】中美博弈下的世界:兩套科技體系是好是壞?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上周一(8月17日),華盛頓再將此前尚未被制裁的38家華為關聯公司列「實體清單」(Entity List),只為了進一步切斷華為與美國晶片技術供應商的聯繫。
美國強硬針對華為的態度,使得中美沿着科技路線逐步「脫鈎」的想法再次流行起來。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是否有可能推動全球科技硬件和供應鏈的脫鈎,以至於帶來兩套科技體系?如果世界要發生「兩套科技體系」的大脫鈎的話,會是什麼樣子?

「脫鈎」這個概念在中美貿易戰之初就被普及,後來在中興、華為以及現在的騰訊和字節跳動招致華盛頓的怒火後,這個概念被用在了科技競爭上。

科技領域和貿易領域一樣,這個概念表達的是美國和中國企業之間的聯繫有多緊密,脫鈎對這兩個極度相互依賴的經濟體來說將是多麼痛苦。

因此,脫鈎並不是描述一種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而是描述一種未知的情況:如果緊張局勢阻礙了中美企業的合作,會發生什麼?更具體的說,如果目前的華為禁令演變成對所有中國科技公司的禁令,會發生什麼?

美國「全面封殺」

這對中國來說絕對將是個壞消息。上周一,當美國商務部禁止華為關聯公司購買美國產品時,許多評論家認為這是對華為的「死刑」。

這是因為美國華為禁令會產生嚴重的連鎖反應,某些關鍵的高科技部件只能從美國購買: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設計新一代手機或電腦等先進產品所需的微晶片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微晶片生產包括四個主要階段:設計、製造、組裝和測試。美國公司在第一階段有多年的領先優勢,而且擁有其他與整個晶片生產過程相關的基礎關鍵技術。

換句話說,美國有能力將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公司從全球微晶片供應鏈中切斷。

在短期內,這意味着中國公司不能再生產任何需要先進晶片的產品。中國和世界將被剝奪小米、Oppo、聯想等等大科技公司的所有旗艦產品,同時也將被剝奪其他任何需要新一代晶片的產品,包括5G硬件。

中國將別無選擇,只能轉向不太先進的微晶片,譬如可以與亞洲或歐洲具有晶片開發專長的非美國公司合作。此外,中國也可以通過投資自己的晶片設計公司,努力追趕美國。

這兩種方案都將耗資巨大,而且需要數年時間;不僅要提高本土技術,還要重新設計從晶片設計到製造的供應鏈。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源於亞洲的替代供應鏈將會出現,從而導致生產過程的分裂。

脫鈎會是一件好事嗎?

然而,供應鏈的分開並不一定是科技體系的分裂。

反之,微晶片產業替代供應鏈的發展有助於使全球貿易和科技市場更加穩健。過度依賴關鍵節點的供應鏈更容易出現壟斷行為,並在危機期間,無論是政治危機還是自然危機,都更容易被中斷。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國家意識到他們依賴來自中國的個人防護用品供應鏈,一旦中國發生疫情,那麼這些供應鏈就很可能會停止運作。同樣的道理,今天加州發生地震,美國公司向全球企業提供晶片設計的能力就可能會突然中斷。

相反,假如亞洲出現尖端晶片設計公司,將使全球的供應鏈多樣化以及鞏固世界微晶片市場,使其更具競爭力和抵禦危機的能力。

就像世界上有空巴(Airbus)和波音(Boeing)兩大客機製造商一樣,擁有兩條獨立但平行的微晶片生產鏈可能是一件好事。

換句話說,中美「脫鈎」實際上可能導致更多的全球化,而不是更少。多樣化的晶片市場將會降低地緣政治競爭影響經濟合作的可能性,因為這個情況下一個政府沒有權力對外國公司實施禁令或死刑。

美國的技術先進性不是一成不變的,美國政府愈是威脅要利用技術先進性來懲罰或排斥競爭對手,就愈會產生克服其技術先進性的動機。

出於這個原因,美國與中國「脫鈎」的計劃很容易適得其反,可能暫時會延緩中國的崛起,但同時會鼓勵其他國家發展自己的、不依賴美國的解決方案。(類似的論點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中國決定要與美國脫鈎,會導致國際製造業供應鏈在中國以外的國家發展,從而削弱中國的核心經濟優勢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推「硬脫鈎」的強硬論述最後很可能只會導致「軟脫鈎」,即技術體系的多樣化,使全球供應鏈架構更加結實而靈活,從而不易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