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藉暫停對台軍售換取協議 特朗普會否如願?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大阪G20習特會之前,特朗普團隊內部有人主張擱置26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助推中美達成協議。
這是特朗普正式打台灣牌施壓北京,果真能如願嗎?

就在中美最高領導人借本周大阪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舉行會晤之際,美國《時代周刊》6月25日引述美國國防部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施壓擱置了26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以此希望中美能夠藉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推動達成貿易協議。

根據該周刊的爆料及筆者最近觀察,美國貿易談判團隊已經降低了此前的期待,主要原因是已經宣布連任競選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急切需要一份協議,不希望彼此的貿易僵局在經濟上帶來一些選民不願意看到的跡象或信號。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財長姆努欽和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現在都期望能夠儘快達成協議,認為有談判總比沒有談判好,一個溫和版本的協議總比沒有協議好。

美國因為貿易談判推遲或擱置對台軍售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也曾擱置過對台軍售案,其中原因大多和中美把握雙邊合作的主調有關。2018年中美貿易戰初期,特朗普政府就曾推遲對台軍售,也沒有派閣員訪問台灣。

大阪習特會很有可能延續阿根廷習特會的基本模式(美聯社)

就在上周特朗普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通話前,美國《華爾街日報》就曾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話說,特朗普周圍很多人越來越擔心,美國推進對台20億美元的軍售案,可能會給重啟美中談判帶來負面影響,更有可能讓中國政府有理由拒絕大阪習特會。

現如今,中國已經答應舉行大阪習特會,並同意在此次會晤前重啟談判,特朗普政府自然要儘可能地消除影響談判的不利因素。其中,擱置2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就是特朗普政府的必然選擇。

但這種擱置也是一種談判策略。一方面,美國此舉再次證明,台灣利益是次要的、可交易的;另一方面,特朗普將台灣當做一顆棋子,把台軍售視作一種談判籌碼,以此達成自己所期待的中美雙邊協議。

也就是說,究竟如何推進這次對台軍售案,似乎取決於此次大阪習特會。如果習特會成果明顯,例如重啟正式談判,並進展順利,直至達成協議,軍售案可能會被一直擱置。但如果習特會效果一般,談判陷入新的僵局,不排除特朗普繼續加征更多關稅,並推進這2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

蔡英文一直尋求得到特朗普政府的支持(中央社)

從特朗普的角度來看,他也不反對借台灣議題施壓北京在貿易問題上做出讓步。這就如同特朗普以威脅撕毀美日安保條約施壓日本在貿易談判中做出讓步,是一個道理。

但是,美日安保協議是美日之間的協議,美國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台灣議題不同,中國將之視為國內議題,中國絕對不會和美國談判台灣的問題。

只不過,美國為了談判與合作的「氛圍」,願意利用台灣加大同中國的地區博弈,畢竟現在的貿易戰已經不局限於兩國經貿角力。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會答應美國,將「暫停對台軍售」納入貿易協議。按照中國政府的立場,無關經貿的問題不應該牽涉其中,比如華為禁令或孟晚舟案。但特朗普總統本人,一直都希望將華為這樣的其他議題納入貿易談判,這就無異於將它們當做「執行機制」部分,在美國認為中國食言後,啟動相應的懲罰舉措。

所以,特朗普政府以「暫停對台軍售」換取「中美貿易協議」,基本上可信,因為這符合特朗普本人的交易思維。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則不可行,面臨很多障礙。

一是美國國會的反對和持續施壓,反而會令台灣議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比重加大;二是中國政府不可能將台灣議題納入美國所期待的貿易協議當中。但無論中國態度如何,都改變不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台灣永遠是美國利用的一顆棋子。

可能也是意識到了特朗普政府內部對20億美元對台軍售案的疑慮,美國國會參議院當中有人提案,主張將對台軍售「制度化」和「正常化」,例如每兩年軍售一次,避免其被白宮政治操作,用來和中國進行某種利益交換。

但是,歷史和現實證明,無論何等頻率和數額的對台軍售,只要不逾越北京紅線,都無法在總體上撼動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