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對峙沒有旁觀者 中美貿易戰還有更大輸家
華盛頓時間6月3日,針對中國政府上周日(2日)發佈的《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以及中國對美新一輪反制措施正式生效的局面,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財政部也發表了一份言辭尖刻的聲明。
在下一輪經貿磋商開始之前,北京與華盛頓都流露出對彼此「失望」的樣子,中美貿易戰進入了加碼制裁的持久戰。
在日本大阪二十國峰會(G20)開始之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輿論界開始為中美貿易談判的停滯而爭吵不已。但在產業觀察家眼中,這種爭吵可能是無意義的,因為中美兩國可能都不是當前引發的貿易戰的最大輸家。
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近期已順勢把關稅大棒打到墨西哥頭上,且還在同期宣布取消了印度的「貿易普惠制」(GSP)優待。面對這種局面,佳富(Gavekal)等財經研究機構的分析師就指出,「無辜旁觀者」的歐洲以及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將在中美的長期貿易戰中,因供應鏈的阻斷或斷裂而承受比中美更大的壓力。
事實上,有關「中美貿易戰的真正影響在中美之外」的觀點已流傳數月。從2019年2月開始,以韓國為首,很多身處全球供應鏈上的新興經濟體就出現了明顯的經濟衰退。考慮到中美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並不那麼依賴國際貿易,至此,此前看似處於旁觀者地位的其他市場才成為中美之外的更大輸家。
特朗普的話也有幾分道理
隨着中美兩國在6月2日、3日間先後發布有關貿易戰問題的白皮書和聲明,加之中國的反制措施也已生效。各路西方媒體面對中美對峙的新情況,便很快開始津津樂道於兩國在此後紛爭中可能的損益狀況。
從華盛頓到紐約,不少評論人士、財經要人和政界耆宿紛紛發聲。這其中最為突出的莫過於特朗普本人。6月3日時,特朗普在Twitter發表了自己的最新感想。他不僅強調美國「從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獲益巨大」,「貿易戰對美國沒有太大的影響」,還稱美方已從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懲罰性關稅中獲得了「數十億美元」。
對美國零售業界和普通消費者來說,特朗普的這通發言可謂荒誕不經: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後,這一系列舉措已導致包括美國境內服裝、傢具、電子產品等數千類商品漲價,衝擊了普通美國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經濟學家預計,新一輪關稅落實後,還將導致美國年收入在61,000美元(47.8萬港幣)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每年增加500到550美元(約4100港幣)的開銷。這種局面較之「對美國沒有太大的影響」無疑相去甚遠。
但對產業觀察家來說,特朗普的發言也有幾分道理。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對國際貿易依賴程度(即外貿依存度)最低的國家,其GDP只有五分之一依賴國際貿易。相比之下,曠日持久的貿易對峙已嚴重影響了歐洲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態勢,其股票及金融衍生產品等風險資產也屢受不利因素影響。考慮到這批國家外貿依存度較高,如韓國的貿易依存度就在67%到68%之間,其貨幣與財政操作空間也不及美國,這就意味着在中美貿易對峙實際進行的過程中,類似國家將遭遇比美國更嚴重的影響。
同理,由於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也只有35%,中國也和美國一樣,有充足的貨幣與財政操作空間,這使得中美雙方固然是貿易戰的主角,但這場風波卻會讓與全球供應鏈存在緊密聯繫的新興市場承擔更大損失。
事實上,很多有遠見的經濟觀察人士從2018年8月下旬開始就發現了中美貿易戰會帶來「大象打架,螞蟻遭殃」般的結果。在全球化的經濟中,沒有孤立存在的因素,自然也不存在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而2019年5、6月間的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5月下旬發佈的數據,在年第一季度期間,韓國、俄羅斯、印尼、日本等多個G20國家呈現出口萎縮,其中韓國以縮減7.1%居首。而誘發這一風潮的關鍵因素莫過於中、美兩國在2018年第三季度首輪相互加征關稅。
很多歐美商界人士希望規避這場風波,其中一些看似「有遠見」的商家就在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把工廠遷移到越南、馬來西亞以及泰國。
但到了2019年,不少商家考慮到中國市場的規模、勞動力水平以及基礎設施的優勢,最終還是放棄將加工廠搬遷到只有人口紅利的東南亞地區。加之目前接受外來資本較多的越南又被特朗普政府列為「貨幣匯率操縱國」之一,有可能遭遇潛在的貿易或關稅打擊,這就讓很多企業此前的「避險」行為變得意義有限。
因此,在中美貿易戰的最終結果仍懸而未決之際,外界至少可以在當下發現較為明顯的受害者,即體量不及中美,卻又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其他國家。雖然中美貿易戰造成的局部混亂格局會讓某些政策靈活,或具備地理優勢的國家得到發展的機會。但總的來說,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全球風潮終究不會有人輕易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