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90年】大陸紀念台灣漠視 折射兩岸現實問題
周一(4日),包括周恩來、朱德、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等曾參與北伐的中共元老後人,連同幾十位「紅二代」齊集北京國貿飯店,參加北伐戰爭90周年紀念活動。諷刺的是,台灣方面卻毫無動靜,堪稱歷史的黑色幽默。
《百年潮》執行主編王世英在紀念活動現場接受現場媒體訪問時表示,「在中共黨史中,北伐戰爭是一個重要事件,是不能忽略的」;「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共產黨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伐戰爭初期大量共產黨人擔任北伐軍中的各級黨代表或政治處長,或者擔任基層指揮員、戰鬥員,為北伐軍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4.12政變清除共產黨人,國共第一次合作由此破裂」,如此論述,在大陸從教科書到官方文章,並不陌生。
意大利哲人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有「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傳頌一時之名言;胡適亦曾慨嘆「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沒有所謂「完全客觀」,卻應趨向客觀。然而,這畢竟也只是理想,當權者扭曲、竄改歷史之例卻是比比皆是。
適逢北伐90周年,筆者想起去年BBC一篇有關張靈甫將軍的文章,《你的戰犯我的英烈》--中共利用抗戰發展壯大,行「7分發展,2分應付,1分抗日」之實;為了政治需要、強化政權正當性與搶奪話語權,藉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為名,宣稱共軍才是抗戰「中流砥柱」,淡化、扭曲國軍與蔣中正之於抗戰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便是對歷史之掠奪與竄改。中共對抗戰史的扭曲,不是今天才發生,它對歷史的竄改也不限於對日抗戰,國民革命軍北伐亦復如是。
大陸民國熱經久不衰
中共藉北伐和抗戰等民國史撈取政治資本,民間同樣有一股民國熱,不過性質則完全不同。去年抗戰勝利70年,中共官方與大陸民間氣氛熱烈,紀念儀式亦是盛大;這種盛大,固然有官方大力推動,但大陸民間對此熱切卻不能忽視。所謂「民國熱」已經「熱」了好幾年,至今未衰--早在2014年,環球時評就在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當天,以社論形式發表了《病態的「民國熱」是對歷史的侮辱》的文章,謂大陸「互聯網社區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對中華民國的病態緬懷,以至於一些小圈子裏甚至形成民國熱……歌頌那時的國家制度和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對中國歷史以及推動這個國家發生偉大變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民國熱」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表面上與未曾受港英殖民統治的香港年青人渴慕港英政權相似,但其內涵卻不能同日而語。隨著所謂「改革開放」與為對台灣進行統戰之需要,加上互聯網時代到來,有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過去把中華民國與民國時期一筆抹黑的作法終於「撐不下去了」。縱觀民國時期,相對穩定發展的只有1927到1937年區區10年,此時民國實際上仍處在的內外交煎之境,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從未停止,但在如此維艱的局勢下,國民政府創造了「黃金10年」。
彼時,中國已有民間辦報刊與廣泛的言論自由,從魯迅、胡適、林語堂、梁實秋到中共的文章、言論皆都可反映出來--中共在當時之言,放在如今可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大罪;民國時期的教育,即使在抗戰時期,大學也是免費的,教育經費位排國歲支出第2位,並培育出了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今天已「貴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醫療、教育產業化卻讓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心不古、社會敗壞,從學術到企業,各種造假層出不窮;高端人才出走國外,有錢的人都爭相移民--「民國熱」從「大學生穿民國服拍畢業照」,追棒「民國範兒」到認識到民國時代各種偉大成就,正是在如此社會背景下產生。
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無感
至於台灣,從政府到民眾,對抗戰的態度與大陸相比,難言熱切;北伐在台灣甚至沒有紀念活動。甚至就在前幾年,張靈甫遺孀王玉玲因為張靈甫將軍於殉國前將所有勳章銷毀,希望國防部能夠補發;「國防部回應需要付款方能補發,造成輿論大嘩,一些台灣民眾才知道有張靈甫這號人物」。台灣國防部這種貌似無腦的做法,反映出一樣對某些人來說甚是殘酷的現實--「冷漠」。台灣人這種對黃百韜、邱清泉、張靈甫、抗戰、北伐的冷漠,背後是對「中國」、「大陸」的一種疏離,一種「無感(情)」。其實道理很簡單,國府1949年遷台灣至今已67年,不論是「中華民國」也好,「中國國民黨」也罷,已經不可避免的「在地化」,甚至有一種「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講法──張雨生那(中國)「是父親畢生守候,我與生俱來的光榮」,在如今台灣新一代年青人眼中,可算是「莫名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