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患癌?無痛硬塊響警號 揪出乳癌易受忽略徵狀與風險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適逢十月是乳癌關注月,乳癌再度成為話題。乳癌作為女性十大癌症之首,每14名有一名女性患上乳癌之普遍,一般女性對病徵也略有所聞,懂得留意乳房會否出現腫塊。可是不少女性眼見腫塊沒有痛楚,以為避過癌魔。其實臨床所見,無痛的乳房硬塊才是乳癌常見的病徵之一,也是乳癌警號,孕婦一樣有機會患上乳癌。

醫學研究發現,大部份乳癌也不會引起痛楚,因此痛感絕非辨別乳癌的方法。反而在自我檢查乳房時摸到腫塊,就要提高警覺,向醫生求診及檢查,去判別屬於良性或惡性。通常纖維瘤、乳腺增生(結節)及乳癌,均有機會於乳房出現腫塊。不過屬於良性的纖維瘤,觸感上較滑溜,像一粒波子般竄來竄去。至於乳腺增生,觸感像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範圍,與乳房硬塊的感覺有些近似,一般女性難以自行分辨。

早日發現 提高治癒機會

所以醫生在診斷病人是否罹患乳癌時,會透過臨床檢查、乳房造影及超聲波等,去評估癌症風險,有需要再抽取細胞組織樣本化驗,準確度超過九成八。

因此若乳房出現異常情況,求診事不宜遲,若能盡早確診且屬於乳癌早期,成功治療的機會也會大大提高。以香港情況而言,醫管局數字顯示2020年乳癌新增個案上升至4,956宗,逾三分之二(71.7%)均屬癌症早期,亦即第一、二期,整體乳癌種類主要為賀爾蒙型、HER2型及三陰性型。同時,死亡人數和死亡率亦呈跌勢,低於2019年,反映愈來愈多病友戰勝癌魔。

水囊與結節 良性居多

由此可見,女性透過自我檢查去熟悉乳房形態,並認識更多不同乳癌病徵以及乳房結構,有助提高警覺性之餘,也可以減低杯弓蛇影的恐懼。例如不少女性擔心乳房常見的水囊與乳腺增生(結節),最終會致癌,其實大部分簡單的水囊屬於良性,若果水囊內有其他組織,亦會抽針化驗。至於乳腺增生則分為繁衍性及非繁衍性。如果屬於繁衍性,有可能增加演變為惡性的風險,但不代表它是乳癌,只要定期接受醫生觀察和檢查,監察有否改變以作跟進。

然而,若乳頭或乳房皮膚出現突如其來的改變,就要提高警覺了。以乳頭為例,如果突然凹陷,有可能是乳房內長了腫瘤,令到韌帶把乳頭拉扯至凹下去,是癌症警號。不過乳頭溢血,研究發現九成屬於良性,由醫生抽取相關良性組織處理。

孕婦也有機會患上乳癌(圖:Getty Images,圖中模特兒並非乳癌病人)

乳房出疹黏濕 或為原位癌

另一方面,如果乳房及乳頭皮膚出現類似濕疹,帶點黏濕的紅疹,甚至出現橙皮紋,即使觸摸乳房時未必有硬塊,也可能患上屬於原位癌的佩吉特病,需盡快求診。

除了乳房狀況,不少女性對乳癌仍存有謬誤,誤以為50歲更年期收經後,或者懷孕待產,就不會患上乳癌。其實由40歲至70歲,均是乳癌高風險發病期,而癌魔亦會向孕婦下手。

停經或懷孕 一樣有風險

三十多歲的王小姐(化名)懷孕時,突然發現左邊乳房有硬塊,經其主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屬於早期乳癌,腫瘤直徑約一至二厘米。當時胎兒已屆13至26週,她大受打擊。幸好所用的醫治癌症藥物,在胎兒第二,第三懷孕周期的影響較少,王小姐得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病灶,休養後再產子,自己則繼續接受乳癌治療,可幸母子平安。

除了年齡和家族史,體重過重、早來經遲收經、沒有懷孕和哺乳,壓力等,均是乳癌風險因素。預防勝於治療,女性由四十歲起,宜定期進行乳房造影或輔以超聲波檢查,防範癌魔。

四十歲起 定期造影檢查

若有家族史者,宜於家族患者發病前十年開始檢查。近年面世的3D乳房造影技術,按壓乳房的力度較2D輕,輻射劑量較少,準確度亦較高。另一方面,由於亞洲女性的乳房密度較高,有需要時亦會輔以超聲波檢視有否癌前病變。政府亦設有「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網站」(www.cancer.gov.hk/tc/bctool/index.html),讓女性輸入資料去評估乳癌風險水平。

檢查及治療乳癌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顧問醫生陳梓欣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