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3高風險群運動有猝死危機 45歲前應做5種檢測評估心血管
運動有益健康,但很少人在運動前會先了解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的運動強度,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會看到民眾在健身房或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原因。
醫師提醒,心臟問題、血管問題和慢性病患,最好在運動前先做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狀況,45歲以前,應進行完整評估,但若有家族史者,愈檢測愈好。
運動導致猝死高風險群(按圖👇👇👇)
肥厚性心肌病變恐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
台灣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自己臨床上遇過自覺身體健康、熱愛運動的民眾,檢查後才發現心臟有肥厚性心肌病變。這是一個容易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心臟問題,若未警覺,持續以高強度運動對心臟施壓,恐有猝死危機。因此提醒民眾,多運動是好事,但最好能夠搭配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狀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怕運動導致憾事?高風險群要注意
施奕仲表示,運動導致猝死的緣由,多數是心臟或血管問題引起,罹患慢性病患者就是高危險群。
1. 心臟問題
心臟結構異常者,如肥厚性心肌病變、左心室出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等。以及患有致命性心律不整,如長QT綜合症、布魯格達氏症候群、心肌炎後遺症、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電解質嚴重失調等等所誘發的心室頻脈,甚至心室顫動等致命性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猝死前有哪十大前兆?點擊下圖看清👇👇👇
相關文章:【心臟病】10個猝死前先兆 血壓高或胸痛出汗屬高風險
2. 血管性問題
血管的主要問題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發作,也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另外,腦血管梗塞、梗塞性中風、主動脈剝離、腦出血、出血性中風等也是應注意的狀況。以主動脈剝離為例,由於運動時血壓會有生理性的上升,所以如果本身血管硬梆梆、缺乏彈性,有可能在運動時因血壓起伏而導致主動脈剝離。
3. 慢性病患
有慢性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其實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群人,如果病情控制不良,會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好發族群,不可不慎。
藥物交互作用也可能出現心臟問題
施奕仲也提醒,有時心臟問題可能是藥物交互作用造成,尤其是有些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作,正是同時服用某些抗組織胺類藥物與某些抗生素時所引發。因此若同時有在看不同科別的醫師,一定要告知醫師使用的藥物。
相關文章:心肌梗塞|2種人易陷猝死危機吃10食物預防!心因性休克無關年紀👇👇👇
運動引發猝死機率不高 但多半事前無徵兆
台灣30歲的黃先生一向是馬拉松的愛好者,在一次健檢過程中,決定評估心血管狀況,幸運地在心臟超聲波檢測時,發現有左心室心尖部肥厚問題,加上心電圖出現頻發性的心室早期收縮,甚至是心室性二連脈、三連脈,是典型的運動猝死高風險者。所幸及早發現,立即轉診治療,且在專業醫師建議下,學會依照身體狀況規劃運動,不怕未來可能的運動猝死風險。
施奕仲提醒,其實運動導致猝死的機率並不算高,但是由於此類狀況在發生前多數都毫無徵兆,因此千萬不可輕忽,最好如黃先生一樣,提前透過健康檢查了解是否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心臟結構、血管、心電傳導的異常,才能避開運動時導致的急性心血管風險。
評估心血管狀況 五大檢測報你知
以下介紹五大推薦評估心血管狀況的檢測,推薦民眾最晚應在45歲以前,進行完整評估,但若有家族史者,越早檢測越好。
1. 血液檢驗:
可了解心臟冠狀動脈相關疾病各個風險因子的數值,並評估脂蛋白型態、血管是否有異常發炎等的狀況。
2. 心臟超聲波:
了解心臟結構是否有異常,如是否有肥大、瓣膜、先天性心臟病、陳舊性心肌梗塞或升主動脈大小等問題。
3. 運動心電圖:
透過運動來評估冠狀動脈血流是否受阻造成心肌缺氧,且運動激發交感神經張力,還可評估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
4. 頸動脈超聲波:
了解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群有無動脈粥狀硬化斑塊或血管狹窄等異常。
5. 動脈硬化儀:
藉由脈動波流速檢測血管硬化程度,了解血管因缺乏彈性而爆裂的風險。
相關文章:【心臟病】心肌梗塞假期後上班易病發 5個高危時間心臟負荷增👇👇👇
想保養心血管?運動是不二法門
施奕仲提醒,儘管心血管有異狀者在運動時會有風險,但是想要保養心血管,定期做有氧運動很重要。尤其血管硬化者多數無運動習慣,才會導致血管彈性消失,進一步造成一運動就爆血管的狀況。千萬別倒果為因,不是因為運動導致血管出狀況,而是不運動導致高風險!規律有氧運動者,心臟效能會變好,也能降低心臟負擔,所以適量(時間/頻率)且適切(強度)的運動,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不二法門。
延伸閲讀:
男星才36歲顏面神經「爬滿皮蛇」險失明!比「癌症轉移還痛」醫籲小心腦中風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