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或免疫力低 易中招 新一代疫苗預防生蛇 減低風險
生蛇最痛,莫過於生蛇時異常疼痛,還包括常見的生蛇併發症「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簡稱後遺神經痛),康復後仍被痛症纏擾。而且只要出過水痘,無論男女,均有機會生蛇,風險更隨着年齡提高。新一代「蛇針」有助預防生蛇及後遺神經痛,減低中招風險。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卓力醫生解釋,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原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幼童出水痘後,病毒潛伏在感覺神經元,待年紀漸長或免疫系統轉差,病毒會活躍起來,引發生蛇。」
於是「蛇蹤」就像沿着感覺神經線的分布,於身體其中一邊發作。黃醫生說,生蛇部位多為胸部和腰部皮節(故較常影響胸、腹、背、臀部和下肢),當然也可以是頭部和頸部皮節(面部、眼睛和上肢),初期感到刺痛或灼痛,容易被患者誤作普通痛症(如股肌肉關節痛、心絞痛、腎石,膽石等),直至出現紅疹,反映神經線發炎,壞死後變成帶狀水泡,才知道患上帶狀疱疹。治療時,患者若可於發病後72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有助加快康復。
然而痛楚有可能在紅疹癒合後持續,約一至一成半患者在中招三個月後仍感痛楚,出現「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生蛇常見的併發症。
併發後遺神經痛 影響生活
六十多歲的糖尿病人文女士(化名),一次感到腰部劇痛,誤以為腰骨痛掉以輕心,直至洗澡時發現腰部和大腿後側長出水泡,經醫生確診生蛇,服用抗病毒藥及神經線止痛藥後,病情稍見緩和,卻出現後遺神經痛,痛到走路要一拐一拐,影響生活,多個月後仍需服用抑制神經痛的藥物,幸好後來痛症慢慢改善,文女士亦安排去接種蛇針,預防復發。
黃醫生指出,糖尿病人生蛇風險,比一般人高3成;亦有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生蛇後,出現後遺神經痛的機會亦較高。其它生蛇併發症包括腦炎/腦膜炎、面癱、眼部發炎(如角膜炎、虹膜炎、視網膜炎等,嚴重可致盲)、脊髓炎、中風和細菌感染等。
50歲以上 高危族群
七十歲糖尿病人張女士(化名)早前入院,生蛇後發燒並神智不清,說話和行動異常。醫生透過脊椎穿刺,獲取腦脊髓液化驗,配合其他臨床和造影檢查,發現她因生蛇併發腦炎,需要住院打針3星期治療。出院後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亦大不如前。
究竟生蛇有多普遍?黃醫生指出,有研究顯示一般人生蛇的終生風險約30%,即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會生蛇,85歲以上長者,更有一半人會遇上這情況。另外,50歲以上的人士,比50歲以下人士的發病率高出約 2-4 倍不等,佔所有曾生蛇的人士6成以上。「臨床觀察研究顯示,50歲後的人士,體內的帶狀病毒抗體水平大減,令潛伏已久的病毒有機可乘,男女皆不例外。」
新一代蛇針 預防生蛇
除了50歲以上及糖尿病人外,其他高危風險包括:癌症(尤其是正接受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癌)、慢性腎病/肺病、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炎性腸道疾病等),和其他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系統抑制劑等情況。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生蛇。黃醫生解釋,「蛇針」分為舊式的減活疫苗,以及新式的重組疫苗。減活疫苗的保護率,三年後只得50%。至於新式重組疫苗需打兩針,所刺激的免疫抗體水平較高和持久。臨床數據顯示,50歲至69歲人士,以及70歲以上接種新式疫苗,10年內分別有95%及90%保護力,有效預防生蛇以及後遺神經痛。
籲納入疫苗資助計劃
黃醫生引述美國疾控中心(CDC)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以及19歲或以上免疫力低者,均建議接種重組疫苗。即使曾經生蛇,或曾接種減活疫苗,也可接種重組疫苗,以減少生蛇或復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可考慮把帶狀疱疹疫苗納入疫苗資助計劃,令更多市民受惠。
最後黃醫生提醒,不同人士身體情況各異,治療的成效及副作用亦不盡相同。如有疑問,患者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