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喉|瓊瑤曾因「一根管子」與子女不和 中風人士實還有一選擇
作家瓊瑤與丈夫平鑫濤鶼鰈情深40年,但平鑫濤晚年罹患失智症臥病在床,瓊瑤更在他生前為了一根鼻胃管,與三名繼子女槓上。當時,瓊瑤認為放鼻胃管是對丈夫的折磨,但平家子女們則不忍父親單靠營養點滴續命「慢慢餓死」。其實除了鼻胃管之外,吞嚥困難的病人仍有「胃造口」手術可以選擇,不但不會影響外觀、也較舒適,能讓病人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對於老化、失智、中風等吞嚥困難的病人,因為吃東西容易嗆到,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嚴重甚至可能需要插管、進加護病房,因此醫生會建議使用鼻胃管,讓食物直接進入胃裏面。
但鼻胃管每月必須更換一次,每次新管子從鼻腔穿過咽喉進到食道再進到胃,會產生咳嗽、嘔吐、乾嘔等反射作用,甚至有人形容過程像被火「燒灼」般不適。而且在放置鼻胃管的過程中,病人還得配合吞口水,把管子「吞」進胃裏面,有時無法配合,還會纏繞在嘴巴放置失敗,又得再重來一次。
除此之外,許多病人臉上介意臉上掛着鼻胃管,因此不想出門、影響情緒,幾乎失去社交活動。像作家鍾文音照護病母多年,也曾形容母親裝了鼻胃管宛如「偽象鼻財神」,直到做了「胃造口」手術,才恢復「本來面目」。
相關文章:失智症|婆婆患阿茲海默症常走失!家人無奈將聯絡電話紋在她手上
經皮內視鏡胃造口保留面子,恢復病人自信心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生王宿鴻說,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是一種常見的灌食方式,主要是在腹壁上製造一個孔洞,由此放入灌食管進到胃部,進而由此灌食管灌食食物和藥物,以維持病人的營養需求。這項技術主要適用於無法透過口腔進食的病人,常見原因包括嚴重吞嚥障礙、神經性疾病如中風、失智症,和頭頸部、食道癌症等。
傳統上這些病人初步都是接受鼻胃管灌食。鼻胃管為一條吸管粗的長條管子,由鼻腔插入,通過食道進入胃部,以便餵食或排空胃液。然而,鼻胃管也有一些缺點,包括插入鼻胃管時的不舒適感、每個月即要更換一次、阻礙鼻腔和喉嚨的正常呼吸,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病人的自尊心和外貌。
病人因疾病關係或是開刀需求無法吞嚥進食時,多半使用以價格便宜、置放簡單的鼻胃管為主,但鼻胃管插在鼻腔裏會很不舒服,又容易因為移動、震動而掉落,要重複插管,對病人來說是一種傷害,而且也容易造成感染。
胃造口造成肺炎風險比鼻胃管低,營養吸收更佳
為了彌補上述缺點,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一個簡單、方便的選擇。其作法是透過胃鏡導引和局部麻醉方式,將胃造口管由胃拉出到腹壁外,腹壁上的傷口約為1.2至1.5公分,過程約20分鐘左右,是一項簡單又安全的技術。術後順利即可開始灌食,傷口的照護也不會太複雜。
其最大好處是腹壁上的管路可用衣物覆蓋,維持外貌上的完整。研究顯示胃造口的病人吸入性肺炎較低,對於營養的進步也更快。管路的更換也相當簡單方便,約半年更換一次即可。由於胃造口管徑較粗,相對選擇的食物種類也較多。
有些吞嚥困難的病人經過復健或是疾病的改善後,若已進步到嘴可正常吞嚥吃東西,胃造口也是可以拿掉。反之若是選擇鼻胃管的病人要做吞嚥復健,其實一條管路在鼻腔跟咽喉除了造成不適外,也會影響到復健的過程。
經內視鏡胃造口是項安全、快速的簡易手術,不過仍有些狀況不適合執行,包括嘴巴無法張開讓內視鏡通過、體重太胖、腹水太多、胃腸構造異常或開過刀、凝血功能異常等。而管路的傷口在術後也需要照料,包括消毒、換紗布、注意感染或是滲漏等問題。
王宿鴻指出,病人因疾病關係或是開刀需求無法吞嚥進食時,一開始都是先放置鼻胃管幫助灌食,但若是灌食需求超過1個月以上,要長期靠管路灌食的話,胃造口是一個很好且方便的選擇。
在歐美國家中,胃造口是相當普及的技術,很少看到長期灌食的病人選用鼻胃管。而台灣引進這項技術、甚至納入健保已超過20年,但因為民情關係,普遍接受度並沒像歐美國家那麼高。原因是病人家屬不想麻煩再接受一次手術、抗拒肚皮上開洞、怕管路以後不好照顧等等,這些部分仍賴醫療團隊和病人家屬的有效溝通。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腦退化|身體怎告訴你有失智症風險?得病前2年或現便秘等10徵兆
銀髮|為何人家活到80歲仍開心?不想失能失智 5件事中年起就做
延伸閱讀:
照顧44年後,她親手了結腦麻二兒子生命:希望照護在我這代結束,讓大兒子過自己人生
82歲爺跌倒入院,從臥床到自我照護只花14天!擺脫「溺愛式照顧」,學習「放手」讓他獨立自信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