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晚期肺癌患者或現「腦轉移」 新一代標靶藥助減緩惡化
時常感到疲倦、持續咳嗽,甚至頸部淋巴核腫脹等,有可能是患上肺癌!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晚期患者有高達四成機會「癌細胞上腦」,醫學界近年研發新一代標靶藥物,有效延長肺癌的無惡化存活期,能預防癌細胞腦轉移,及減緩腦轉移情況惡化。
肺癌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包括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佔肺癌中80至85%。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劉健生醫生表示,高達40%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機會出現癌細胞腦轉移,而腦轉移則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若不接受治療,存活期中位數僅一至三個月。
年輕非吸煙者也有機會患肺癌
不同基因變異可誘發及促成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基因變異。劉醫生引述哈佛醫學院研究結果指,
帶有EGFR及ALK基因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三年內出現腦轉移的風險分別為46.7%和58.4%。他以ALK基因突變為例,指此基因突變專侵襲年輕(年齡中位數51歲)、女性及非吸煙者,呼籲有關人士切勿掉以輕心。
治療方面,劉醫生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接受全腦放射治療,惟會出現脫髮、疲勞,甚至認知功能障礙等副作用;亦可接受藥物治療,但受大腦中的血腦屏障所限,大多數藥物難以滲透至大腦,增加治療腦癌難度。至於帶有ALK基因變異的有關患者,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時可接受ALK抑制劑作為標靶治療,有關藥物已演變至第三代。
第三代ALK 抑制劑 助預防或減緩腦轉移惡化
劉醫生引述刊登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的中期研究結果指,服用第三代抑制劑的ALK基因變異晚期肺癌患者,其1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達78%,為第一代抑制劑的一倍。進一步研究跟進病人達三年,研究結果顯示,本身已有腦轉移的病人使用第一代ALK抑制劑,顱內或可於19個月內完全惡化,使用第三代抑制劑者,近73%三年內未見顱內惡化;至於本身沒有腦轉移的病人,超過99%使用第三代ALK抑制劑後,三年內未見顱內惡化,較第一代的少於五成明顯較高。
劉醫生引述研究解釋,第三代ALK抑制劑能有效突破血腦屏障,滲透藥物至腦內癌細胞,並誘導顯著和持久的中樞神經系統反應,因此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減緩腦轉移情況惡化,甚至預防腦轉移。不過,劉醫生重申,有關藥物有機會出現高膽固醇、高血脂、水腫、手腳麻痺等副作用。
劉醫生提醒,若出現時常感到疲倦、體重下降、持續咳嗽、甚至頸部淋巴核腫脹、平衡感變差和口齒不清等徵狀,應及早求醫;無病徵人士亦不要鬆懈,有吸煙習慣和家族病史的「高危一族」,建議可定期接受低劑量的造影掃描檢查,以降低患癌風險。
三旬肺癌患者冀用新藥 預防腦轉移
素來沒有吸煙習慣、年僅37歲的劉小姐,數年前感覺淋巴漲大,即使求醫並服藥後仍沒有消腫,於是作進一步檢查,並確診第三期ALK型肺癌,癌細胞擴散至附近的淋巴。她坦言當下十分震驚,其後接受治療服用第一代ALK抑制劑,惟出現頭暈、作嘔、肚瀉和長期疲倦等副作用;亦接受了電療及化療,目前情況尚算穩定。然而,她不時也擔心出現腦轉移的風險,「要經常留意自己有否出現病徵、有否變差,精神壓力很大。」她坦言,之後也可能會服用第三代ALK抑制劑,冀能預防腦轉移,爭取陪伴家人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