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配新一代感應設備 助改善柏金遜症症狀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嚴重柏金遜症患者即使服用藥物,也可能無阻手腳不自主震顫等症狀發生,合適患者可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透過電脈衝調節腦神經信號,以助改善症狀。有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指,新一代感應功能可實時監測患者的腦電波數據,以助醫生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程式,改善患者症狀及其用藥劑量。有患柏金遜症廿年之久的長者及其照顧者坦言,新功能有助大大提升患者的自理及社交能力,「瞓好、食好、心情都好咗!」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每800人便有一人患上。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潘德立醫生表示,柏金遜症好發於60歲或以上人士,但臨床亦見有30多歲的年輕患者。潘醫生提醒,患者初期會出現手腳震顫和僵硬等症狀,中後期會容易失去平衡跌倒、說話不清,即使服用藥物也有機會令「開關」現象加劇,即藥效發作至失效的時間短,藥力失效時甚至可完全無法行動,倘發現有關症狀,便應盡早求醫。

柏金遜症沒法根治,潘醫生表示,倘藥物已無法好好控制症狀,合適患者經評估後,可考慮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或伽瑪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前者旨在透過植入的刺激器釋放電脈衝,調節腦神經信號以助改善症狀;後者則適用於無法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等患者身上,惟有機會燒灼部分腦部結構,造成永久傷害。

實時監測腦電波數據 助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病人用藥量 改善症狀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深層腦部電刺激設備及功能也不斷進步。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陳曉暉醫生表示,於深層腦部植入的電極由單邊變雙邊,刺激器也演變至可以充電,醫學界近年更研發感應功能,可實時監測腦電波數據,「例如若偵測到13至30赫茲(Hz)的腦電波頻率,即代表該患者正經歷柏金遜症手腳僵硬的運動徵狀」。

陳醫生續指,病人會獲發連接至系統的智能手機,以便記錄電子日誌,例如在某時段曾跌倒等以及服藥相關的事宜,醫生會參考監測設備記錄的腦電波數據及病人電子日誌,從而精準調控腦電刺激量及用藥量,更好地改善症狀。病人亦可自行調較腦電刺激量,但只限醫生容許的參數範圍。陳醫生強調,開啟感應設備不會耗費額外太多電量。

七旬柏金遜症患者症狀減少 生活質素以提升

70歲的陳先生(化名)患柏金遜症長達廿年之久,初期症狀包括右身肢體僵硬,用藥時會有不自主動作出現,他去年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配以新一代感應功能後,運動障礙和震顫情況明顯減少,自理及社交能力得以提升;其服藥次數亦由每天十多次減至四至六次,睡眠時間延長,「瞓好、食好、心情都好咗!」他以及其照顧者期望,政府能撥出更多資源支援柏金遜症病人,亦坦言親人的支持及鼓勵對柏金遜症患者而言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