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下肢冰冷、走路疼痛或為腳中風 嚴重須截肢 這群銀髮慎防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 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台灣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醒,年紀大人士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引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也應高度警戒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說,1名72歲婦人有高血壓、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 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最近還出現右下肢冰冷、疼痛。經檢查,患者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立即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施以導管溶栓手術,並同時運用「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使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避免截肢的危機。

相關文章:冬天保暖|保暖衣穿錯方法只會凍上加凍 2類飲品寒流下不宜多喝

+5

另一個案是80歲男性,罹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等多重病史, 最近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急診,後來在他的下肢前脛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 並再經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 以及藥物氣球及支架得使用, 血栓順利移除, 血流恢復正常,避免被截肢的命運。

徐中和說,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走路疼痛、腿部潰瘍等。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甚至被迫截肢。且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研究統計發生率約12%,尤以步入中年的45歲以上的人居多。

徐中和說,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形成。若患病送醫,醫護團隊必須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到8小時內,確定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同時進行機械性取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由原本的20至30%大幅下降到3%,成果發表在4月「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醫學期刊。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冬日保健養生建議】

冬天飲食|養氣補血宜多吃南瓜栗子7食物 5件事易傷身應少肉減辣

+21

冬天泡腳|溫度、時間、水量有學問 加鹽、醋添效果 3種人不宜

+19

延伸閱讀:

輸陸食品遭封殺 風暴擴大

冷氣團影響嚴防10度低溫 國健署籲長者「慢熱起穿行」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