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丞踩入中大醫院 與心臟科專科醫生拆解血管鈣化及通波仔手術
運動健將余德丞(Dickson)曾因突發性心律不正昏迷送院,心臟更一度停頓,現已復原的他不但愈操愈Fit,近年更愈來愈關注心臟健康。今次Dickson到訪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不但相約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裕豪醫生詳談「心」事,拆解「血管嚴重鈣化」及「通波仔」手術醫學問題,更踩入心臟科中心參觀!
攝影:鄭子峰
「血管鈣化」經常有人談論,但你又知多少?是否只出現在老人家身上?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裕豪醫生指出研究顯示在70歲人士中,有9成人出現血管鈣化的情況。他認為了解血管鈣化前,大家應先了解心臟結構,「心臟被幾條血管包圍,名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養分。位置分別在右邊有一條,左邊的主幹分支出2條。隨著年紀漸長,加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吸煙、缺乏運動、飲食不節制、經常進食高膽固醇食品,血管就會慢慢老化及收窄,更會出現鈣化,令血管失去彈性,整個過程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
提到血管鈣化的病徵,陳醫生坦言血管鈣化可以是毫無徵兆的,「由於血管鈣化的過程緩慢,未必有徵狀。但都有部分人會出現心絞痛,因為血管鈣化令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缺氧,在胸腔形成壓逼感。當患者做運動時,心臟出現被壓逼的感覺,有時會反射至下巴或上手臂。亦有部分人會感覺到氣促或體能下降,但由於大部分香港人都缺乏運動,以致此徵狀變得不明顯。」
想知道自己的血管有沒有鈣化,就要知道檢驗血管鈣化的方法及步驟,「首先要抽血,檢查膽固醇是否超標及是否患有糖尿病。假設醫生懷疑病人患有血管疾病,就會進行更多測試,例如電腦掃描心臟血管,檢查血管有否鈣化及收窄,同時安排心電圖及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功能有否受損。」
血管鈣化亦對「通波仔」手術有所影響,陳醫生指出,一旦決定要為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術前需要進行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檢查經由手腕,將心導管伸入至心臟,再利用血管內壁超聲波儀器及光纖儀器,檢查血管內壁的情況。如果血管出現嚴重鈣化,就會用相應方法優先處理鈣化問題,涉及不同技術,例如使用打磨儀器,將部分鈣化的情況消除,亦會利用衝擊波處理鈣化的斑塊。」適當處理血管鈣化後,才可進行「通波仔」手術。陳醫生表示現時在血管內壁超聲波儀器及光纖儀器的幫助下,大大增加「通波仔」手術的安全及成功率。
雖然「通波仔」手術有助解決即時的心臟健康威脅,但非一勞永逸的做法,因為血管疾病是由生活習慣及年紀漸長所引致的疾病,完成「通波仔」手術後,如果想減低復發的機會,陳醫生建議從生活習慣著手,建議定期抽血檢查:「多做運動,有充足休息,保持身體健康。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進食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及高膽固醇食品,控制糖尿及膽固醇指數,更要定期覆診及抽血做檢查。」陳醫生強調現時醫學進步,有不同藥物及先進儀器輔助,勉勵病人樂觀勇敢面對,如有不適,應盡早約見心臟科專科醫生進行檢查。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詳情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