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會患有心臟衰竭 高危人士宜及早檢查求醫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雖然心臟衰竭在70歲以上的長者身上發病率高達10%,但並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患病,55歲以下的成年人發病率也有約1%,而心臟衰竭往往與三高及冠心病關係密切,在三高漸趨年輕化的情況下,年輕心臟衰竭患者並不罕見,建議有相關風險的人士應及早接受檢查,以便及時接受適當治療。

年約40歲的Angus(化名)早前因急性心臟病發入院,幸好及時緊急「通波仔」撿回一命,但因心臟肌肉已受損,手術後出現心臟衰竭病徵,如氣喘、活動能力下降等。心臟科專科鄧勁勳醫生解釋,這些都是常見的心臟衰竭病徵,其餘常見病徵還有水腫(尤其是下肢)、疲倦、虛弱等。「誘發心臟衰竭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心律不齊、心瓣毛病、遺傳性心臟肌肉問題等,但以冠心病及高血壓為最常見的原因,故三高患者、家族中曾有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年輕患病的人士,均是高危一族。」

嚴重心臟衰竭可致猝死

若患者未有及時發現患病及接受適當治療,短期會影響生活質素,平日工作、活動均有心無力,繼而增加心理負擔;若發展至病情較嚴重者,心臟衰竭就有如一個「計時炸彈」,患者或需經常入院,甚至有可能會突發性猝死。因此,鄧醫生建議以上的高危一族應及早檢查身體是否有隱性疾病而不自知。以Angus為例,他就在心臟病發後始知自己有高膽固醇及冠心病的問題,正因未有及早發現作出恰當治理,才招致年紀輕輕便患有心臟衰竭。

一般而言,醫生會通過問症、心電圖檢查、驗血、心臟超聲波檢查等確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臟衰竭及其分類,「心臟衰竭可以不同方法分類,較常見的分類是以心臟泵血功能分為收縮型心臟衰竭及舒張型心臟衰竭,前者為心臟泵血能力不足,導致血液無法泵至身體其他器官,冠心病患者、曾心臟病發導致心臟肌肉受損或壞死多屬此類;後者則是泵血能力正常,惟放鬆出現問題,導致心臟無法注滿血液,結果無法供應其他器官所需,長者、女士、心房顫動、腎病患者較常見屬於此類。」鄧醫生解釋。

舒張型心臟衰竭近年有藥可治

鄧醫生指,針對收縮型心臟衰竭的治療有較多藥物選擇,包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SGLT2抑制劑;至於舒張型心臟衰竭,近年才有醫學研究證實SGLT2抑制劑及ARNI能改善病情,其中前者獲研究證實可減低患者的入院及死亡風險達2成。

Dr. Hugo Tang

「除此以外,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情況而處方其他藥物,以便更有效控制病情,包括降膽固醇藥、冠心病藥物等,若收縮型心臟衰竭患者病情嚴重,在採用藥物治療後也未能改善病情,醫生也會考慮植入特殊起搏器輔助改善病情,減低入院及猝死風險。」鄧醫生補充。

Angus在術後亦獲醫生處方多種藥物改善病情,包括SGLT2抑制劑及ARNI、降膽固醇藥,數月後得以改善心臟衰竭相關的病徵,活動能力有所提升,心臟功能亦有進步。雖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態不一,需要的治療亦有所不同,但鄧醫生強調所有患者均應依從醫生指示用藥,注意生活習慣,包括減少鹽份攝取、適量運動等,以穩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