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何解慈悲得來又可怕?永久影響視力 忽略一事增失明風險

撰文:康健雜誌
出版:更新:

青光眼是造成全球失明的第二大主因,全世界約800萬人因青光眼而失明。很多人以為眼壓正常就不會得青光眼,但事實是,亞洲高達8成5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等到症狀明顯確診時,已錯失治療先機。

資深台灣男藝人劉尚謙現年68歲,40歲那年,他眉心經常感到頭痛,由於疼痛位置特殊,進一步檢查發現是青光眼。多年來他靠着點藥水控制病情,後來因為工作繁忙,疏忽點藥,也沒有回診追蹤,大約6年前,一次眼睛脹痛不適,緊急就醫才發現眼壓飆升至70mmHg,是正常值的3.5倍(正常約12~20mmHg),緊急手術才將眼壓控制下來。

劉尚謙現在得仰賴多瓶眼藥水與口服藥控制眼壓,但左眼的視野已經缺損,無法回復,很多時候靠的是右眼的視力。而他的父親、姊姊、兒子男星劉至翰,都是青光眼患者,有明顯家族史;現在他擔任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志工,時時以自身經驗提醒病友積極配合規律用藥,不要失去靈魂之窗後,徒然剩下回憶。

相關文章:急性青光眼|5旬婦趴着按摩險失明 身高1.6米以下、55歲以上高危

+6

初期症狀不明顯 「視力小偷」青光眼致全球800萬人失明

青光眼是一種是神經損傷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可能失明的疾病。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當眼內的壓力(眼壓)超過視神經可承受的極限,或是供應視神經養分的血液循環不良,就會導致視神經受損而喪失視野。患者會感到視力模糊,眼前景物霧濛濛,不少病患以為近視度數加深,換了幾副眼睛才發現是青光眼。

而眼壓的上升和眼睛內的「房水」分泌密不可分。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解釋,眼球內的睫狀肌正常情況下每天會分泌3.5~4 CC的房水,房水的製造與排出維持平衡,能讓眼壓維持正常。但是當房水分泌系統失衡或眼球結構出問題,房水就可能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

呂大文指出,全世界大約8,000萬人罹患青光眼,其中約1/10、800萬名患者因而失明,無論在先進或落後國家,都是造成人口失明的第二大主因,分別僅次於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

「但是白內障手術後會恢復正常,青光眼不會,它是進行式、不可逆,所以早期發現非常重要。」青光眼有「視力小偷」的稱號,初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病人沒有病識感,很多病人的視野已經損失很厲害還沒有感覺,「所以青光眼可以是很可怕、也很慈悲的疾病,它的慈悲在於病人可能沒感覺,到了有一天有感覺的時候,視覺功能已經嚴重破壞,就是它可怕的地方。」

相關文章:青光眼|眼球脹痛視線模糊8大徵狀 「指測法」2個步驟即知眼壓高

+4

測量時間點、姿勢改變、近視手術 都易使眼壓測量失準

不幸的是,亞洲人先天更容易因青光眼而失明。眼球角膜與虹膜之間有個夾角,稱作「隅角」,當夾角小於20度稱作「隅角閉鎖」,大於40度則是「隅角開放」,隅角的開放或閉鎖也會影響青光眼的病情發展。

呂大文指出,歐美青光眼患者9成以上屬於隅角開放,終其一生約10%機率會雙眼全盲;亞洲人,尤其是中南半島例如印尼、越南,則8成以上屬於隅角閉鎖,容易急性青光眼發作,一生中約25%機率會雙眼失明,「一個是小偷,一個幾乎是強盜型的小偷。」

更重要是,亞洲有超過8成5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多數情況,青光眼患者是健檢時眼壓高而轉診後確診,但很多時候患者的眼壓不見得會高,影響因素有以下3種常見情況:

眼壓日夜變化:

白天和夜晚的眼壓不同,以往認為,眼壓最高的時候大約落在早上7~10點,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半夜3點可能才是眼壓最高的時候,尤其是青光眼患者,但很少有人能在這時候測量眼壓。

眼壓姿勢變化:

躺着和坐着測量眼壓的結果也會不一樣。譬如有些病人坐着量眼壓只有14、15mmHg,躺下來就變成22、23mmHg。

角膜厚度改變:

台灣、日韓等亞洲國家高度近視的比例高,近視者的眼球結構較軟,檢測眼壓時阻力下降,測量值會相對較低;而且做過近視雷射,角膜變薄,眼壓也會偏低,常常不會大於12mmHg,「做完近視雷射只是把度數去掉,眼睛還是沒有變化,並不是真正眼壓不高,高度近視仍是青光眼好發族群。」呂大文指出。

相關文章:【護眼食物】抗氧化防藍光眼乾 護眼10種食物牛肉檸檬番薯都得!👇👇👇

+26

眼壓、視野、視神經檢查 完整評估是否罹患青光眼

影響眼壓的因素相當多,光是測量眼壓無法準確得知是否罹患青光眼,但搭配上視神經和視野檢查,就能比較完整診斷是否罹患青光眼。呂大文建議,一套完整的青光眼篩檢需涵蓋眼壓、視野及視神經檢查,約需40分鐘~1小時;如果是初次檢查,可能還會包含角膜厚度、角膜內皮細胞、角膜地形圖及隅角檢查等。

目前台灣醫院都能提供眼壓、視野及視神經檢查,大型眼科診所通常也有提供。眼壓已有健保給付,如果已確診青光眼,視神經和視野檢查也有健保給付。

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包家族史、500度以上高度近視、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傷等;另外,55歲以上、身高160厘米以下、遠視介於100~400度的女性,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也易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青光眼。

醫生提醒,年紀愈長,青光眼發生率愈高,但台灣目前接受治療的38萬名青光眼患者中,近3成是40歲以下青壯年,可能是高階健檢主動提供青光眼篩檢,也可能是高度近視患者在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前進行青光眼檢測而被篩出。建議一般市民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且滿18歲民眾應每3年篩檢1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則應每年進行篩檢。

相關文章:新研究指咖啡喝太多可致青光眼 台專家:每天三四杯風險高3.9倍

+19

點藥後產生不適 可改用不含防腐劑眼藥水

雖然青光眼因為患者的視神經受損,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治療就會持續惡化,但台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生陳賢立仍鼓勵病友積極配合治療與回診,因為透過治療可以減緩惡化,「如果平均壽命80歲,希望病人有生之年都還看得到,能夠照顧自己,有尊嚴的生活。」

即使病人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目前許多研究仍認為眼壓降得越低越好,眼壓若能比標準值或個人基礎眼壓下降30%以上,證實能減少視野缺損惡化。治療方式則包含藥物、雷射、微創及傳統手術等。

陳賢立指出,第一線降眼壓治療是眼藥水,包含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甲型交感神經作用劑與前列腺素衍生物等,但病人常常到後來卻未按時點藥及回診,除了因為工作忙碌、藥物保存不方便,也可能是點藥出現不適,但以為還看得見就不以為意,導致眼壓長期未妥善控制,等到視野持續退化,無法挽回,需透過口服藥物、雷射或侵入性手術才能控制眼壓。

「有研究顯示,病人後來失明,最重要原因第一名是病人的醫囑遵從性不好,」臨床常見患者覺得點眼藥水後視力改善不明顯,卻出現眼睛泛紅、搔癢、乾澀等副作用,尤其許多中老年人本身有乾眼症,不適症狀更明顯,最後可能因此選擇停藥,而這些不適大多是因為長期接觸眼藥水中的防腐劑成分,造成眼表損傷。

「統計指出,4成的青光眼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後會使用不只1種藥物,如果增加到2種以上藥物,暴露在防腐劑或化學成分的刺激就會跟着增加;也有將近一半以上病人會有眼球表面乾眼等問題,都會讓病人醫囑遵從性降低,」陳賢立說。

還好,現在已經有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有些需自費,有些則有健保給付,歐洲青光眼學會2020年治療指引中也納入不含防腐劑用藥。陳賢立提醒,民眾用藥上若有任何問題,回診時都要與醫生充分溝通,除了評估換藥,也可透過熱敷、按摩等方式減緩不適,讓眼壓及後續治療追蹤達到最好狀況。

注意5件事 避免眼壓過高

醫生也提醒,青光眼患者要留意以下行為,避免眼壓突然升高:

1. 避免牛飲,應少量多次飲水,每次不超過150cc。

2. 避免高空彈跳、玩過山車、跳水、潛水;重訓時也盡量避免增加胸腔壓力的動作。

3. 避免趴睡、搬重物、過緊的塑身衣或領帶。

4. 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在暗處滑手機、看電影;使用3C產品應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

5. 避免醃漬、過鹹食物。

延伸閱讀:

點錯類固醇眼藥水恐失明 注意4件事

青光眼是「無聲的小偷」!5大高危險群要當心

【本文獲「康健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