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栓塞|7旬老翁下肢發麻發黑 嚴重須截肢 遇6徵狀要盡快就醫

撰文:健康醫療網
出版:更新:

「醫生!我的腳最近很麻,都不能走路。我以前每周都去騎車登山,現在只能每天在家。」70歲的李伯伯沮喪的跟醫生說。李伯伯有高血壓病史,這次因腳麻、無法行走而找上醫生,經檢查後發現下肢血管阻塞,大腿血液無法正常流動,造成腳麻、腳痛等症狀。幸好及時就醫檢查, 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

腳麻、足部冰冷等症狀 未及時治療恐截肢

台灣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心臟內科蔡明龍醫生表示,下肢血管阻塞與我們熟悉的心肌梗塞類似,都是因為脂肪斑塊長期堆積後,血管內壁增厚造成血流空間變少,容易導致血管阻塞,產生缺血的情形。

相關文章:【每日3分鐘】防血管老化只需2個簡單動作!身體前屈即測血管年齡👇👇👇

+12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血栓可能發生於靜脈或動脈,都要在短時間內快速處理,難以輕忽,否則可能日後易會有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腳麻、足部冰冷、下肢無力、間歇性跛行、傷口難以癒合、腳趾末端變黑等皆為常見的下血管阻塞症狀。蔡明龍醫生說,下肢血管阻塞若未及時治療,皮膚將會缺血壞死,變成黑色,嚴重時甚至會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治療。因此若有以上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以免去截肢風險。截肢不僅會影響患者外觀,也會影響各項身體能力,數據顯示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4%,對病患跟家屬來說是很大的心理負擔。

相關文章:高血壓|血壓降可減藥?補鈣多飲水8種方法降血壓紅棗番茄護血管

+11

下肢血管阻塞的發生與三高、抽煙、老化有關

蔡明龍醫生指出,下肢血管阻塞疾病大多與年紀、老化有關。大約40歲會開始隨着年齡增加而增加下肢血管阻塞疾病發生率。有長期吸煙習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皆為動脈栓塞的好發族群。此外,和國外下肢血管阻塞發生率相比,台灣病患往往都到了末期,出現腳痛、發黑才進行就醫,延誤了治療黃金時間。

塗藥氣球導管治療 大幅降低血管再狹窄率

在藥物治療方面,蔡明龍醫生解釋,下肢血管阻塞初期和一般心血管疾病治療方式類似,建議病人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的藥物,降低阻塞風險,同時積極控制三高,預防阻塞發生。下肢血管阻塞末期患者,血管已嚴重阻塞,則可利用手術打通血管。手術可分成以下兩種:

外科繞道手術:嫁接自體血管或人工血管繞道跨過狹窄阻塞部位

介入導管手術:使用導管氣球撐開狹窄處,必要時放入金屬支架。導管治療是使用微創手術的方法,傷口只有一個小孔且恢復較快。

蔡明龍醫生補充,外科繞道手術是較傳統的手術方式,現多以介入導管微創手術為主流。在做導管手術時,可使用塗藥氣球導管,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大幅減緩血管再次阻塞的時間,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蔡明龍醫生分析,塗藥氣球導管一年內再狹窄率約為10%,比起傳統氣球擴張術50-60%的血管再狹窄率來說,風險大幅下降許多,若病患經濟許可,塗藥氣球導管不妨是個好選擇。

相關文章:血栓|久坐飲水不足引起血栓或致命 量血壓知風險手腳都要量?

+7

如何預防下肢血管阻塞疾病?

預防下肢血管疾病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患者,需正確服藥並定期回診。同時也要保持規律生活,避免太熱、太冷或溫差太大的情況,以免增加血管負擔。蔡明龍醫生也提醒下肢血管疾病者務必戒煙,這樣不僅可以延緩阻塞惡化,也能降低中風、心臟病的風險。下肢血管阻塞雖然不易察覺,但可以提早預防,大家應時常檢視自身狀況,若有相關症狀應就醫進行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治療!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族保健養生建議】

高血壓|一起床量血壓唔準!夜間高血壓中風增2倍正確量血壓4要點

+1

脂肪肝|嚴重恐致肝硬化肝癌!醫教5大養生指南、2種脂肪肝食療法

+7

【健康飲食】4種有膽固醇也能吃的肉類 烹調禽肉前要做一個步驟

+10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