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經常右上腹痛可能膽生石 不食早餐隨時引發膽結石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現代人營養攝取愈來愈豐富,令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問題愈來愈普及,有部分人因而不吃早餐,以為攝取較少的食物就可變得健康。然而午餐、晚餐又多吃高脂、高糖、高膽固醇食物,結果反而令膽囊出事!膽結石其實十分普遍,連台灣藝人吳宗憲、小禎都是過來人。到底膽結石是甚麼,又可以如何預防?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

要了解膽結石是甚麼,可先從膽汁開始。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汁液,主要作用是消化油脂,會經膽道流向膽囊,經過濃縮後貯存在膽囊內。膽汁由水、膽固醇、其他脂肪、膽汁鹽和膽色素組成,當這些物質在膽囊或膽管內積聚並失去平衡時,便會在膽囊或膽管內形成硬塊,即膽結石。

膽結石分為兩種 膽固醇過高為成因之一

膽結石的大小可以相差甚遠,小如沙粒,也可大如哥爾夫球,並可分為膽固醇結石和膽色素結石兩種。膽固醇結石通常呈黃綠色,佔所有病例約80%,較膽色素結石普遍。形成原因源於膽汁內的膽色素、膽固醇過多高或膽汁鹽不足,另外,當膽囊無法排空時也會增加形成的機會。

至於膽色素結石的形狀較為細小且顏色較深,主要由膽色素組成。膽色素結石的真正成因未明,但患有肝病、膽道感染或遺傳性血液病如鐮狀細胞貧血症的人士患病風險較高。

膽結石是指在膽囊或膽管內形成的硬塊。(圖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女性患膽結石機率較男性高一倍

不同因素都有機會引致膽結石,例如過往有新聞報道,一名女童因長期不吃早餐,未能刺激膽囊排空,加上運動量低,令膽囊肌收縮功能下降,膽汁在膽囊內積聚,增加膽汁濃度,久而久之便形成結石。亦有愛吃炸雞的少年,因家族遺傳及不良飲食習慣,令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因而形成膽結石。

不良飲食習慣有機會提高患膽結石的風險。(圖片:圖蟲創意)

從上述例子可見,飲食習慣與膽結石的形成息息相關。如不吃早餐、節食都會減少膽囊運作,令膽汁積聚。而肥胖人士因為經常進食高脂肪的食物,令膽汁內的膽固醇含量上升,故亦屬於患上膽結石的高危人士。

肥胖人士經常進食高脂肪的食物,令膽汁內的膽固醇含量上升,容易患上膽結石。(圖片:Shutterstock)

另外女性患病的機率亦較男性高,在20至60歲的女性中,患膽結石的機率便較同齡男性高出1倍,尤其是因懷孕、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導致雌激素過多的女性更容易患上。60歲以上人士患膽結石的風險亦更高。

藥物的影響亦不容忽視,例如降膽固醇藥本身可減低血液內的膽固醇含量,惟同時會增加膽汁內的膽固醇含量。而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脂肪酸水平高,故亦有可能增加患上膽結石的可能性。

從腹痛時間分辨膽結石和胃痛

一般的膽結石患者均無明顯病徵,故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膽結石並不容易,不少人直至出現上腹絞痛、發熱及面黃等急性膽囊、膽管炎徵狀,或急性胰腺炎才會發現。除了腹痛,通常還會伴隨噁心或嘔吐等與一般上消化系統疾病相似,故不少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只是食滯,或吃太多油膩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甚至與一般的胃痛混淆。

其實要分清是膽結石引發的上腹痛,還是單純的胃痛,可以從痛的時間點和模式作區分。典型由膽結石引發的右上腹絞痛,是因為膽結石阻塞膽囊出口,令膽壁肌肉痙攣所致,尤其在吃了油膩食物後,膽汁排放時會將結石推到膽囊出口的狹窄處,令阻塞更嚴重,痛楚亦更明顯。

膽結石引發的上腹絞痛容易與胃痛混淆。(圖片:Shutterstock)

雖說以上屬於典型情況,但有醫生指出,大部份膽結石患者的徵狀實際上都是非典型,例如只是飯後感到上腹輕微脹痛,並只會維持較短的時間,而痛的位置不一定在右上腹,也可以經神經反射到上腹中央。另外,膽石痛也偶爾發生於晚上睡覺時,因為當人體呈仰卧狀態時,結石比較容易掉進膽囊出口引起阻塞。至於胃炎或胃潰瘍引起的胃痛,一般因為空腹肚餓,胃酸刺激發炎或潰瘍的胃黏膜而引起。

以上徵狀都是患上膽結石時,身體發出的警號,但若皮膚或眼白變黃、出汗、打冷顫、發熱、尿色變深及大便呈白石膏色,便代表問題已十分嚴重,需立即求醫。

飲食習慣是關鍵 維他命C可預防膽結石

現時最有效治療膽結石的方法是膽囊切除術,可避免併發急性膽囊炎,或因膽囊結石穿過膽囊,跌進十二指腸,引致腸道閉塞、急性膽管炎或胰腺炎。不過,預防始終勝於治療。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道與腎臟疾病研究院建議,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的運動均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幫助降低膽結石風險。

在飲食方面,有研究指出補充維他命C、多元不飽和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吃堅果、咖啡,都有助預防膽結石相關疾病。至於肥胖人士則應積極減肥,預防膽結石。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如多吸收維他命C、多吃堅果都有助減低患膽結石的風險。(圖片:Thinkstock Photos)

Reference:HK01,健康遠見,Mayo Clinic,NIDDK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