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愛滋病常見誤解 3類傳播途徑 藥物可有效抑制病毒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以前一聽到愛滋病(AIDS),一般人都覺得是絕症,或以為具極高傳染性,因而懼怕愛滋病患者。香港愛滋病基金會主席梁智鴻醫生指,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3種,日常接觸如與患者一同吃飯,並不會構成傳染。現時更有藥物可有效抑制感染者體內的HIV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質素、平均壽命與常人差不多,愛滋病再也不是絕症。他呼籲大眾消除歧視與偏見,也藉着分享一一解答各種對愛滋病的迷思或誤解。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主席梁智鴻醫生強調,現今愛滋病並非絕症,有藥物可抑制體內HIV病毒避免病發。同時需做好預防工作和公眾教育,從源頭減低感染風險。

體內有HIV病毒=AIDS發病? 愛滋病已非絕症

愛滋病又名「後天免疫力缺乏綜合症」,因免疫系統受HIV病毒感染而逐漸衰弱,繼而引發出多種疾病。不過,其實感染HIV病毒後並不會即時發病,潛伏期可達10至15年。梁醫生解釋:「感染HIV病毒,與愛滋病病發之間有段時間距離,可能十至廿年不等,視乎感染者的抵抗力。」當身體受HIV病毒感染,病毒會慢慢降低帶菌者身體的抵抗力,直至免疫系統嚴重受損,許多炎症就會隨之在感染者身上出現,並在最後階段發展成愛滋病。之後有機會出現感染或腫瘤,如結核菌,或罕見的癌症等等。

在病情變得嚴重之前,梁醫生指其實病人應盡早求醫,使用藥物抑制體內的HIV病毒,並持續監察,可有效避免愛滋病病發。他解釋:「現今科技發展下,感染者可每日服藥控制體內的HIV病毒載量,並定期驗血,觀察有否引起其他發炎狀況。而藥物更可讓病人回復近乎正常、優質的生活,亦能延長其生命,現今愛滋病絕對不是絕症。」數據顯示有良好的用藥依從性的HIV感染者,平均壽命可達70多歲。

HIV病毒主要經血液、性接觸和母體傳播 日常接觸根本毋須擔心

愛滋病的傳染途徑一般分為3類:血液、性接觸和母體傳播。「HIV病毒會經人體分泌如血液、陰道排泄及精液傳播,好多時因為共用針筒,性伴侶染病但有不安全的性行為而感染。另外如孕婦屬感染者,好大機會感染胎兒。」梁醫生說。

縱使傳播途徑只得以上3種,社會上仍存有不少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與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同檯吃飯,甚至用同一個洗手間都有風險,好易傳染。梁醫生籲大眾毋須過分擔心,並澄清:「人的唾液、尿液和糞便不帶HIV病毒。即使與帶菌者同檯吃飯,夾同一碟菜也沒問題,完全不用擔心。」因HIV病毒一經接觸空氣在短時間內會死亡,日常生活接觸如擁抱、共同活動等,都不會傳染。

歧視加劇病症感染風險 籲社會消歧見並做足預防措施

除了對病症的傳播途徑有誤解,許多人亦對愛滋病患者持負面印象,標籤他們因「濫交」才染病。梁醫生強調,縱使性接觸為其中一種傳播途徑,患者亦有機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另一半,或性伴侶傳染。而且也有另外兩種傳染途徑(即血液及母體傳播),故不應以此負面字眼批判患者,否則可能會使病人承受沉重壓力,或因為怕被歧視而不敢求醫。「歧視可加劇傳播,假若大眾對愛滋病帶菌者存歧視心態,他們更不敢走出來,也不會求診,在黑暗的環境下繼續傳播病毒。」而部分劇集至今仍會放大愛滋病患者的恐懼,令觀眾感覺一旦確診就是世界末日般,但其實現時已有藥物可有效控制愛滋病,不再無藥可醫。梁醫生期望傳媒、大眾媒介可傳達正面且準確的資訊,幫助消除常見誤解,也減低恐慌。

2019年的數據顯示,全球的HIV病毒感染者達4千萬人,因愛滋病而死亡的人數更達70萬,情況仍在蔓延。梁醫生呼籲大眾切勿掉以輕心,縱使現時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毒,防止病情惡化,但要杜絕HIV病毒傳播,最根本的方法是做預防工作和公眾教育。「預防勝於治療,緊記安全性行為,別共用針筒。感染者若發現懷孕,應盡早服用控制HIV病毒的藥物,減低胎兒受感染的機會。」他補充,若懷疑自己受感染,應儘早做測試。如發現自己染上病毒,則盡量及早服藥控制病情,並通知性伴侶,有需要的話也可尋求心理輔導。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