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非長者專利 四肢僵硬是警號 延誤治療後果可大可小
大家對「柏金遜症」一詞或許並不陌生,然而由於柏金遜症的發病年齡普遍介乎於50至70歲,因此常被誤以為是「老人病」,其實不然。《回到未來》的男主角米高霍士(Michael J. Fox)便曾在29歲時確診,而香港的柏金遜症患者亦有年輕化跡象,有一至兩成確診者是50歲以下。柏金遜症屬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暫未有根治方法,只能透過藥物來延緩病情,以及透過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肌肉以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往往因未能及時察覺症狀而延誤治療。
成因至今未明 其他疾病及藥物或會誘發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當腦幹內稱作「黑質」(substantia nigra) 的部分退化,腦部因而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令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直接影響患者的身體活動。至於甚麼導致「黑質」退化,醫學界至今仍未有結論,只能推斷與年紀、環境及遺傳等綜合因素有關。
柏金遜症分成「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大部分個案屬於前者,亦即是沒有確切成因的情況;而其餘大約三成的個案,則屬「繼發性」,即是由外在因素引發,這些因素包括「其他疾病」如腦腫瘤、中風及腦血管病;「藥物」如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以及「其他因素」,例如一氧化碳中毒、重金屬中毒(例如錳)等等。
症狀分為三個階段 病況逐步惡化
柏金遜症的病徵可分為早期、中期及晚期三個階段。最為人熟知的手震症狀,屬早期出現的震顫:患者的雙手會持續或間歇不由自主地出現顫抖,靜止時尤其明顯,及後會擴展至臉部、腿部等。其他早期症狀還包括臉部缺乏表情、四肢在伸直或屈曲時感到重大阻力;在開始活動或轉變方向時,動作變得遲緩;以及書寫困難、字體越寫越細等。
到中期階段,患者的走路姿勢會大受影響,例如步行時無法提起腳,以及失去平衡力,身軀會不自覺地向前傾,容易跌倒。當病情逐漸惡化,進入晚期時,自主神經功能開始出現明顯障礙,患者會說話不清、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逐漸失去自理能力。當藥力失效時,更會完全失去活動能力。
以上症狀皆無法逆轉,但若出現早期症狀時及早就醫、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減慢病情惡化的速度。
並非「認知障礙症」 患者認知能力仍可如常
不少人會把「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混淆,誤以為柏金遜症的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事實上,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兩者雖然同屬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而且通常罹患的都是較年長人士,但成因、病徵及治療方法都不相同。
病徵方面,柏金遜症影響的主要是活動能力,而患者的思維及認知能力仍可保持正常水平;相反,認知障礙症則會影響認知能力,令患者健忘、智力退化,甚至性情大變。雖然柏金遜症患者在晚期時或會反應遲緩、口齒不清,但這是由於活動機能反損所引致,與認知能力並無關係。
患者受精神壓力 年輕患者尤其嚴重
雖然柏金遜症無損患者的認知能力,卻有不少患者都有情緒問題。原因在於患者因失去正常活動能力而需依賴家人照顧,會自覺是家人的負累,因而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及精神壓力,年輕及在職患者的精神及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香港運動障礙學會曾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一百名柏金遜症患者,大約三成年輕患者都受抑鬱症所困擾而須服食藥物,部分更表示確診後心理壓力倍增,尤其擔心被社會排擠,因而減出外出及社交活動。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對柏金遜症患者而言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