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患者吃藥成苦差 口溶劑減吞嚥負擔助治療持續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根據醫學文獻,在中國約有3%六十歲以上人士患有認知障礙症(即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但在八十歲以上的年齡群組,病發率颷升至12%。

抗拒服藥的婆婆

張婆婆(化名) 便是其中一位八十歲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她在未接受治療前,因記憶力衰退忘記了物品的擺放位置,而懷疑同住傭人偷竊家中財物,並產生被害幻覺;也常常因生活的各種混亂而致電兒女求助。及後接受藥物治療後,儘管張婆婆的記憶力依然不佳,但妄想的情況得到改善,也較少出現情緒混亂的狀況。然而張婆婆的病情在一年後突然惡化,出現大小二便失禁,同時體重急劇下降。經過檢查後,發現張婆婆出現吞嚥困難,吞服藥物時容易發生嗆咳或嘔吐,不僅令藥物未能全數進入身體發揮藥效,也令張婆婆抗拒服藥,導致病情轉差。

持續依從療程是認知障礙症的治療關鍵

張婆婆由記憶力下降,逐漸惡化至無力控制大小二便,還遇上吞嚥困難而影響治療進程,這些都是認知障礙症的常見情況。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建良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會令患者逐漸喪失記憶及認知功能,最後損害身體機能以致失去自我料理能力,而這個過程有如一道下行的扶手電梯不斷走下坡,故此在還沒有根治治療出現之前,現時的治療目標是利用藥物治療包括膽鹼酶抑制劑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和美金剛 (memantine) ,停止或減慢病情惡化,盡力保持患者現有的腦部功能。而且治療必須持續進行,倘若療程中斷或沒有依照指示服食足夠的藥物劑量,病情便會變差,即使其後回復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或其他身體功能也不能恢復至療程中斷前的情況。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建良醫生指出認知障礙症患者治療需續進行,中斷治療有機會令病情出現不可逆轉的惡化。

張建良醫生同時指出,認知障礙症患者記憶力衰退,容易忘記依時服藥,令持續治療成為一大挑戰;也有不少患者如張婆婆般,因機能老化及受認知障礙症的影響而令吞嚥功能下降,在用水吞服藥物時容易倒嗆甚至嘔吐,這既令患者抗拒服藥,也給照顧者增加負擔,甚至誤以為是患者耍脾氣;此外,倒嗆會增加患上吸入性肺炎的機會,令長者健康進一步受到威脅。

吞嚥困難增加嗆咳的機會,令病人抗拒吞服藥物以致中斷治療。

口溶劑、藥貼助解決藥物吞嚥困難

為了解決藥物吞服的問題,治療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在傳統藥丸劑型外,添加了口溶劑及皮膚貼片。口溶劑的設計猶如糖果般,患者可直接含服,讓帶甜味的藥物逐漸在口腔內溶解,或把口溶劑混入一小口的流質食物或飲料一同吞服,以減輕吞嚥負擔。而皮膚貼片則讓藥物不經消化道、改循皮膚吸收進入身體發揮藥效。前文提及的張婆婆曾嘗試以皮膚貼片替代藥丸,可惜因皮膚敏感問題而改服口溶劑,以少量粥水把藥物溶化後,與其他食物一起吞服,讓治療得以持續,止住了病情惡化的趨勢。

張建良醫生表示,不同劑型各有不同優點缺點,視乎患者的狀況來選擇,例如某些患者會對皮膚貼片產生痕癢及長出紅疹等皮膚敏感症狀,而對於消化道吸收力不佳的患者來說,不論藥丸還是口溶劑也不是理想選擇。

張建良醫生強調,認知障礙症治療路上會出現不同挑戰,故此照顧者的陪伴乃非常重要,以協助患者依從療程,例如檢視藥物數目有否出現異常等。倘若發現藥物數目較預期多了或少了,顯示患者可能沒有按照指示服藥,便需要進一步跟進去了解箇中原因,並與醫生商討應對方案,以免病情因治療中斷而急速轉壞。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