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拆解】氣炸鍋食物「熱氣」之迷 舒緩痱滋腫痛小妙計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上篇文章提到,市民因疫情減少外出用膳,紛紛在家研究新菜式,掀起了一股「氣炸鍋料理」的熱潮。但多吃這類「熱氣」的炸物,除了長出痱滋外,在中醫的角度還會有什麼影響呢? 立即為大家拆解。

在中醫角度,氣炸的食物都是「辛辣炙膊」,都會對身體產生內熱,亦即是我們俗稱的「熱氣」,會容易導致生痱滋、甚至反覆發作。 但痱滋並非單純只由「熱邪」引起,亦會因 「濕邪」、「虛火」 而成。

多吃「熱氣」的炸物,容易長出痱滋。(圖片:liptutor.org)

痱滋如何解決?

中醫建議的調理方法:

.殺菌止痛:

金銀花、菊花都屬於清熱解毒的藥物,特別對於濕熱型口腔潰瘍有效。

因金銀花和菊花都是草藥,使用時最簡單也要過一過水,煲滾才可飲用或漱口,可達到清潔口腔瘡面、消腫殺菌止痛的作用。但保存時要放乾爽的地方,較為不方便。

菊花(圖片:sohu)

.加速癒合:

而嘴巴破外敷中藥可用西瓜霜、冰硼散,兩樣都是成藥,可在藥房裡買到。使用起上來及保存方便,較易受普羅大眾使用,加快嘴巴創傷面的癒合。

但前提是用藥時請戒口,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食物,戒煙酒,以免加重病情。西瓜霜和冰硼散都含有玄明粉,會易引起嬰兒腹瀉,故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孕婦也禁用。以上的藥物只適用於實熱、濕熱兩種體質的患者,並不能過量使用。

如大家要使用以上的藥物,建議最好還是諮詢有關的註冊中醫師。

而預防痱滋應多喝水,保持生活規律作息定時、睡眠充足避免勞逸過度。 飲食也適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膩之品,少吃冰冷食物,以免腸胃積滯。同時注意口腔衛生,可定時用鹽水漱口殺菌。 更可配合穴位按摩保健穴位,包括可按摩合谷、曲池、太衝穴,增強免疫力降虛熱。

合谷、曲池、太衝穴位(圖片:TW-TVBS)

坊間經常聽到「熱氣」這個詞語,到底在中醫角度如何解釋這回事?

1. 中醫如何定義「熱氣」?

劉醫師指出「熱氣」分為「實熱」及「虛熱」。

「實熱」:

容易咽痛、牙痛、面紅耳赤、口苦、頭脹、面熱、便秘及小便不暢。

「虛熱」:

微熱、面部潮紅、手心腳心煩熱、虛煩不眠、舌紅苔黃和脈象細數。

2. 什麼體質的人士對「熱氣」特別敏感?為何部分人士,瘋狂進食煎炸上火的料理都沒事?

「實熱」者與「陰虛」者容易上火。同氣相求,火上加油。

陽虛」者與「寒濕」者比較不容易有上火的表現。「寒」與「熱」為一對陰陽,感覺上抵銷熱的副作用,其實這兩種患者是相對地難有去路排熱。

3. 有什麼屬於「熱氣」的個案?

劉醫師指出「熱氣」多由於患者飲食習慣不佳,過度地攝取油膩、辛辣之物。

油膩是「濕」,辛辣是「熱」(香料: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及咖喱等),經油炸後香脆的食物是「燥」,這些食物容易令脾胃積熱,導致發熱、便秘等。

氣炸食物不宜多吃。(圖片:americastestkitchen.com)

氣炸之物雖然聲稱少油,但並代表一定健康。如烹煮過程中運用太多調味料,多吃必是無益。

更有不少小朋友因為喜歡零食及香口炸物。生理上,小朋友脾胃發育未完善,會不知不覺損傷脾胃,食滯停留在腸胃中,久而久之化熱,除了會有腸胃的疾病外,也可能會導致發燒。

痱滋雖然是十分常見的小毛病,但在疫情下,最好保持健康的身體,減少進食過多氣炸物,以免上火。

劉嘉雯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如想了解更多關於痱滋的資訊、中醫分享,可瀏覽醫師Easy的網站及應用程式。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