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重】水腫肚脹胃口差濕氣重 補脾袪濕3方法飲湯按穴位仲有...
水腫、長暗瘡、胃口差,可能是濕重?說到濕重,相信很多人會聯想到與天氣潮濕有關,但原來濕氣不一定來自環境,還可能源於體內?在中醫角度,濕重可分為外濕及內濕,兩者的起因及症狀不盡相同,但又息息相關。由健福堂註冊中醫師劉嘉雯撰文講解,並分享如何透過穴位、按摩及湯水等改善濕重問題。
撰文:健福堂註冊中醫師劉嘉雯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大家除了注意衛生,勤洗手外,也要懂得保養身體,避免生病。春天是草木發芽、枝葉舒展的季節,同時天氣潮濕,人們容易感受濕邪。中醫常說濕有「外濕」及「內濕」之分,何謂「外濕」呢?何謂「內濕」呢?以下細說兩者的成因及表現出來的症狀有何分別。
外濕及內濕有什麼分別?(按圖)
外濕:外在濕邪
六淫之一,常先傷於下焦,下焦指臍下腹部,膀胱以上,因外在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等引起,常見會表現為手腳有黏汗、皮膚容易生瘡及水腫等。
香港處於南方,氣候本身就屬溫和、潮濕,本來汗可用來排除身體不需要的水分和毒素,但許多人的工作環境都在冷氣地方,導致毛孔收縮,寒邪直接壓制汗液,更會讓人出現身重頭重、胸悶等情況。另外,如果工作需要經常接觸水(如泳手、海員等)或居住在近海或近山的地方,風邪濕邪亦會更易進入人體。
內濕:內在脾虛
多由於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而生,與天生體質及後天飲食習慣不佳有關,主要表現包括胃口差、乏力、身重、腸鳴、腹脹、大便軟爛、口渴但不想喝水等。
脾臟的功能是消化飲食、吸收食物的營養並輸送至全身,但如果先天脾胃功能不好,加上後天飲食不節制,如常常進食生冷食物,可能會導致脾胃消化及吸收的功能變差,營養不能輸送到全身,便積聚於脾臟成為濕氣。生冷食物的定義很廣,除了魚生、雪糕,更包括部分瓜果和蔬菜。
外濕、內濕互相影響
外濕及內濕兩者會互相影響,中醫常說「同氣相求」,內濕重本身會較容易感受外濕,外濕則又可傷可及脾臟,長期會損傷脾陽,導致脾臟消化吸收功能變差,加劇濕氣積聚。
環境條件難以改變,不過濕重者可透過日常保健,改善濕重帶來的問題,例如穴位治療、按摩、飲用袪濕湯水以及改善日常生活習慣等(按圖):
穴位治療
用食指按壓足三里穴、陰陵泉穴、豐隆穴,每天2次,每次5分鐘。
1. 豐隆穴
功效:調理脾胃,化痰濕,開竅醒神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吋,脛骨前緣外二橫指處;內與「條口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8吋)相平,但相距外1吋,當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2. 足三里
功效:清熱化濕,扶正培本
位置:位於膝下三吋,大概是膝蓋外側下方凹陷位置往下約四隻橫放手指的距離
3. 陰陵泉穴
功效:利水消腫,清利濕熱
位置: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袪濕湯水
1. 粉葛赤小豆白扁豆湯 (適用於所有人)
材料:粉葛半個、赤小豆50克、白扁豆50克、排骨250克
製法:排骨先汆水3分鐘,再將已汆水的排骨和其他材料一起煮90分鐘,水量約為食材的4至5倍
功效:粉葛歸脾、胃經,清風寒,生津止渴,解肌熱;赤小豆歸心、脾、肺經,利水祛濕,消腫解毒;白扁豆歸脾、胃經,健脾化濕,故在祛濕的同時,還可健脾胃和補充津液
2. 佛手淮山排骨湯(適用於壓力大、平常容易疲勞的人)
材料:佛手瓜3個、淮山50克、排骨250克
製法:排骨先汆水3分鐘,再將已汆水的排骨和其他材料一起煮90分鐘,水量約為食材的4至5倍
功效:佛手瓜歸肝、胃經,理氣和中,疏肝止咳;淮山歸脾、肺、腎經,補脾肺腎,益氣養陰,固精止帶,故可疏肝並補脾、肺及腎
3. 淮山芡實蓮子茯苓豬肚湯 (適用於所有人)
材料:淮山60克、芡實60克、蓮子去心60克、茯苓60克、豬肚250克、水1.5公升(便秘人士要去蓮子)
製法:豬肚先汆水3分鐘,再將已汆水的豬肚和其他材料一起煮90分鐘,水量約為食材的4到5倍
功效:淮山歸脾、肺、腎經,補脾肺腎,益氣養陰,固精止帶;芡實歸脾、腎經,健脾止瀉,祛濕止帶,益腎固精;蓮子歸脾、腎、心經,可補脾、止瀉止帶,養心益腎;茯苓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故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之效
生活習慣
1. 注意飲食
每餐七分飽,好讓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如常;另要盡量少吃對身體無益的生冷食物,而營養價值高的蔬果類則可注意進食時間或烹調方法:
生果:盡量在早上、中午食用,因早上七至九時為胃經循行時間,是人體消化功能最旺盛的時候, 但切記適量進食。
蔬菜:由於蔬菜大部分屬性偏寒涼, 只有少數蔬菜屬性偏溫熱,所以盡量熟吃,可以炒的方式烹調,或增加蔥、薑、蒜、花椒等辛溫的佐料
2. 適量運動
可由簡單訓練做起,只需要微微出汗就可,但出汗後記得要避風並擦乾,最好自行添加防風外套。運動時間建議選在早上或下午,晚上盡量不運動,但可做少許拉筋;場所則可選擇戶外,盡量不要在健身房等冷氣地方進行。
相關新聞:【武漢肺炎】立春後濕重易令疫情升溫 袪濕湯水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