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健康丨盤點白內障5種類型、常見風險因子 4招預防降罹病風險
隨著人口高齡化及現代人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白內障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台灣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郭又瑋表示,白內障主要風險因子與年齡增長有關,其他包括紫外線暴露、糖尿病、抽煙和酗酒、服用特定藥物等因素也會導致發病,民眾可改變生活習慣,降低罹病風險。
台灣白內障治療需求增加 醫解析病發因子
白內障是全球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根據台灣健保資料顯示,2020年因白內障相關疾病就醫的人數約為110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佔超過8成,達到台灣全人口的17%。且同年全台執行的白內障手術數量約為24.4萬件,相較於2018年的22.9萬件增長了6%,從數據顯示,台灣人對白內障治療的需求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白內障初期有哪些症狀?如何發現自己有白內障?(按圖看清👇👇👇)
相關文章:白內障|看東西昏黃又畏光需注意!年輕也會患白內障6招自我檢查
白內障的發生主要與眼球水晶體硬化混濁有關,郭又瑋解釋,水晶體是1個透明的雙凸結構,由囊袋、上皮、皮質和核所組成,位於虹膜的後方和玻璃體的前方,由懸韌帶懸吊固定。其功能包括保持透明清澈,折射光線,與晶狀體懸韌帶和睫狀體一起提供調節功能。
根據其位置和形成原因,白內障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核性白內障:常見於老年人,主要發生於水晶體的中央核部,隨著年紀增加,水晶體逐漸變硬且顏色加深,通常進展較為緩慢,主要影響看遠的視力。
▸皮質性白內障:發生於水晶體的外圍皮質區域,這類白內障通常呈楔形,逐漸向中央擴展,影響視力的程度依混濁所在位置而有所不同,常見主訴為強光源(如汽車前燈)引起的眩光以及單眼複視。
▸後囊型白內障:出現於水晶體的後囊。這類白內障通常進展較快,常影響閱讀視力,在強光下會出現眩光和視力不良的情形。
▸先天性白內障:在出生或幼年時即存在,可能由遺傳因素或母體感染導致。
▸繼發性白內障: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如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
相關文章:黃斑病變|睇書字體模糊變暗變形?1張紙檢測黃斑病變多吃3種食物 👇👇👇
有關白內障的危險因子,郭又瑋指出,年齡是白內障最主要的風險因素,水晶體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混濁,最終形成白內障;紫外線會損傷水晶體蛋白質,導致其變性及混濁;糖尿病患因高血糖關係,水晶體易變性造成罹病率提高;長期使用類固醇等特定藥物,恐會引起核性白內障或後囊性白內障生成。另外,高血壓、高度近視、遺傳基因、抽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眼部曾有外傷或動過手術皆可能導致白內障提早生成。
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 及早治療才能改善症狀
白內障的典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夜間視力減退、對光線敏感、視物重影和色彩淡化等。郭又瑋說明,診斷白內障主要依賴於眼科檢查,眼科醫生會使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晶狀體的混濁程度,並評估視力損失的情況。對於已造成視力障礙的白內障,目前最有效的治癒方法就是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在術中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植入人工晶狀體。
相關文章:【護眼食物】抗氧化防藍光眼乾 護眼10種食物牛肉檸檬番薯都得!👇👇👇
郭又瑋提到,白內障手術又可分成3種,超聲波乳化白內障手術是最常見的術式,利用超聲波震動將混濁的水晶體乳化吸出,再植入人工晶狀體。第2種為飛秒雷射輔助超聲波乳化白內障手術,主要利用飛秒雷射協助超聲波乳化白內障手術的前置處理,治療更為精確,但成本較高。還有1種則是囊外白內障摘除:通過較大的傷口將水晶體取出並植入人工晶狀體,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
郭又瑋強調,儘管白內障的發生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難以完全預防,但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可以降低風險或延緩其發展:
1. 配戴防紫外線眼鏡:避免紫外線的過度暴露。
2.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水平。
3.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吸煙和酗酒,保持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
4. 定期眼科檢查:特別是高風險人群,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白內障。
最後,郭又瑋提醒,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白內障的發病率和治療需求逐年增加。民眾透過了解白內障的成因、種類及預防方法,有助於及早發現和治療,也避免影響視力及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