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飲樽裝飲料恐令血壓上升?5招預防身體積累微塑膠!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塑膠物料難以降解,長期接觸分分鐘會影響健康!近日就有研究證實,經常飲用瓶裝水或會對健康有害,因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有機會從口部攝取進入人體血液,導致血壓升高。

微塑膠不能被分解,攝入的膠粒最後流入生態圈,但最後人類又會從其他生物身上攝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綜合外媒報道,這項研究由奧地利多瑙河私立大學醫學系進行,並發表在國際期刊《微塑膠》(Microplastics)上。

研究團隊針對8名志願者進行測量,在測試期間,受測者禁止飲用任何裝在塑膠瓶或玻璃瓶之中的飲料,改以自來水來滿足日常飲水需求。結果反映,受測者的血壓在2週後獲得顯著改善。

研究人員指出,微塑料可能會造成「顯著的人口健康問題」。該研究表明,「這些小顆粒可以穿透腸道和肺泡中完整的細胞屏障,從而進入血液。」

研究人員補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塑膠消耗量的減少,血壓也會降低,因此我們推斷血液中的塑膠微粒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他們建議,人們應該盡量避免飲用塑膠瓶包裝的飲料。

▼微塑膠無處不在,究竟人體一天吃下了多少塑膠?按下圖即睇👇👇👇:

+6

什麼是微塑膠?

人類的日常生活已離不開塑膠,結果導致膠廢物堆積、無法分解,最後塑膠污染進入生物鍊,透過別的途徑再進入人體,影響健康。

實際上,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就是一些微小的塑膠碎片,通常是由於暴露於紫外線或物理摩擦而導致塑膠分解而產生的。這些微小顆粒無所不在,人體中的唾液、心臟組織、肝臟、腎臟,甚至胎盤中都能發現它的蹤影。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就曾報道,水喉水含4000粒微塑膠,而市面上發售的樽裝水膠粒含量比水喉水多22倍,即只要你飲下一瓶500毫升的樽裝水,等於吞下了88,000粒微塑膠粒。若成人日常只飲用樽裝水,一年就喝下了13萬微塑膠粒。

微塑膠對身體有何影響?

消化道問題:人們可能通過食物攝入微塑膠,這些微塑膠可能在消化道中積累。長期暴露於微塑膠可能導致消化道問題,如消化不良、腸道炎症等。

毒素吸收:微塑膠表面可能吸附有毒物質和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隨著微塑膠一起進入人體。這可能導致毒素吸收,對器官和身體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免疫系統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微塑膠可能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可能導致免疫反應的異常或過度激活。

荷爾蒙干擾:一些微塑膠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對內分泌系統產生影響,可能干擾荷爾蒙的正常功能,這可能對生殖健康和其他身體系統產生影響。

▼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可避免微塑膠?(按下圖即睇👇👇👇:)

+6

如何避免微塑膠?

1)減少購買包裝食物

根據科學界目前的研究,大部份微塑膠都來自包裝食品的膠袋。若減少購買包裝食品,可減低接觸微塑膠機會。

2)以水樽代替即棄塑膠樽

除了少飲樽裝水,重用的膠樽在使用過程中亦會釋出微塑膠。即使你少飲用樽裝水,但重用塑膠水瓶依然會令身體吞入膠粒。平日出門還是購買一個可循環再用的水樽吧!樽裝水膠粒含量比水喉水多22倍,即只要你飲下一瓶500毫升的樽裝水,等於吞下了88,000粒微塑膠粒。

3)食海鮮前應把內臟移除

澳洲有研究檢測海產,包括5隻野生藍蟹、10隻生蠔、10隻野生魷魚、10條野生沙甸魚和10隻養殖虎蝦,發現當中含有大量微塑膠。若食用一條沙甸魚,代表你吞下了30毫克的塑膠。專家建議,可在烹調海產前先把內臟移除,因為微膠粒最後會經血管流入內臟。

4)自備餐具

飲管、膠杯、膠餐具當中含有大量微塑膠,這些塑膠在加熱過程有機會釋出有害物質,影響健康。專家建議,日常生活應避免使用塑膠餐具,否則吃下肚子是食物同時,更有可能是一堆肉眼看不見的塑膠。

5)減少用含微塑膠的化妝品

細小的塑膠粒會隨毛孔流入血管、淋巴系統,最後堆積在人類的內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沒有吃下肚不代表沒有攝取微塑膠。按現時已知的數據,微塑膠微小的特性會滲進血管、淋巴系統、內臟中,而護膚品中含有的微塑膠依然會透過毛孔滲入皮膚。部份膠粒會隨水排入大海,進入生態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