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致劇烈疼痛可增中風失明風險 專家籲及早接種新一代疫苗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坊間常有傳言,指「生蛇」(帶狀疱疹感染)患者若出現「生蛇繞一圈」情況,便有生命危險,令市民對此症加倍恐懼;儘管此說法並不正確,但「生蛇」確可為患者帶來劇烈疼痛,若無妥善處理,更有機會引發各種長期後遺症,嚴重影響病人的健康與生活質素。有鑑於「生蛇」好發於年長人士,加上社會人口老化持續,預計「生蛇」個案只會有增無減,故此預防「生蛇」應為首要事項。有專科醫生提醒,現時本港已有相關疫苗提供,而且安全有效,呼籲高風險人士,即長者或高風險「生蛇」人士儘早接種,減低上述風險。

97%港人有「生蛇」風險

帶狀疱疹感染,俗稱「生蛇」,是指患者體內潛伏的水痘病毒,因免疫力下降而致使病毒於體內再度活化所導致。簡單而言,只要曾感染水痘,便有機會「生蛇」。本港數據顯示,約97% 39歲或以上港人皆曾感染水痘病毒。換言之,幾乎所有港人一生都會受「生蛇」威脅。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孔繁毅教授表示,「生蛇」徵狀好發於於腰部或背部,皮膚會出現紅疹,有時亦會出現在臉上,患者會有痕癢、刺痛、灼熱感。要判斷紅疹屬於「生蛇」抑或皮膚過敏,孔繁毅教授解釋︰「『生蛇』出現的紅疹大多出現於身體單側,而皮膚敏感問題則可出現於全身。」

長者、長期病患、新冠康復者同屬高族一族

孔繁毅教授強調,雖然人人都有「生蛇」風險,但長者更是高危一族,感染風險遠較年青人高。他解釋,長者體內的水痘抗體及免疫力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故年齡越大,「生蛇」的風險便會相對提升。

除了長者外,另一風險群組便是免疫力有缺陷、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士,上述患者「生蛇」風險更會較常人高出四成至2倍不等。

孔教授亦提醒,新冠康復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他引述國外研究指出,超過一半的「生蛇」個案,於確診新冠肺炎時、或因新冠肺炎住院的一星期內出現。原來,感染新冠會對身體免疫系統造成壓力,此時亦是免疫力較低的階段,因此新冠康復者較易受到病毒感染,特別是「生蛇」。

「生蛇」不止帶來疼痛 還會引致血管相關疾病

「生蛇」的紅疹,除了影響外觀外,還會為患者帶來嚴重疼痛。孔繁毅教授解釋,由於「生蛇」會沿著身體神經線生長,因此就算只有數粒疱疹,患者仍會感到疼痛難耐。有研究甚至指出,痛楚更甚於分娩痛。「生蛇」的症狀,一般能於兩至四週內消退。然而,高達30%的患者會出現後遺症,而最主要的併發症是疱疹後神經痛。

疱疹後神經痛是指皮膚紅疹消失後,部位仍有持續性的疼痛,這些痛楚,有機會困繞患者超過1年。部分患者更表示疱疹後神經痛為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疼痛讓其穿衣、睡眠等都成問題。

孔教授亦指出,「生蛇」亦會引致血管發炎。血管發炎時會令血管出現硬塊,一旦硬塊在心臟或腦部形成,便會誘發心臟病,腦中風,同時亦會引致腦炎、肝炎、肺炎等併發症。更有10-12%會出現「生蛇」上眼」,引致視力受損,甚至失明。

接種疫苗 減病發及併發症風險

現時雖有特效藥物治療「生蛇」,但藥物需於72小時內使用,而且藥物亦未能預防疱疹後神經痛發生。為免受「生蛇」受困,孔教授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預防。現時市面上有兩款帶狀疱疹疫苗提供,包括舊一代減活疫苗及新一代重組疫苗,整體保護效能分別為51%及97%。

兩款帶狀疱疹疫苗均適合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其中新一代重組疫苗更適用於18歲或以上生蛇高風險人士。然而,舊一代減活疫苗並不適用於免疫力低下以及50歲以下人士,其保護效能亦未如理想;基於種種因素,有國家已經停止向國民接種減活疫苗,並改用重組疫苗。

孔繁毅教授建議有需要人士,應選擇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即使曾接種舊一代減活疫苗的人士,亦建議再度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除了接種疫苗外,孔繁毅教授亦建議患者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提升個人免疫力預防「生蛇」。若市民需了解有關帶狀疱疹疫苗的資訊,可向主診醫生了解有關詳情。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孔繁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