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近3成受訪學童有精神疾病困擾 遊戲治療有助情緒問題
關注香港學童的精神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養和醫療集團早前舉辦傳媒分享會,會上分享了學童出現負面情緒時的警號、面對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應如何處理,又提及到治療學童情緒問題時所運用到的治療方式。
養和醫療集團引述香港中文大學於2019年至2023年進行的調查指,24.4%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而更最令人關注的是,研究發現分別有3.9%、1.9%和1.1%的人有自殺意念、計劃自殺或自殺未遂,且這些數字在中學生中有所增加。調查涉及了 6,082名 6 至 17歲 的在學兒童和青少年及其父母。
更有研究指出,即使發現子女出現情緒困擾,仍有近半數照顧者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包括:低估問題的嚴重性、害怕被負面標籤、或不清楚求助途徑等。
留意這些警號 及早察覺子女情緒困擾!
養和醫院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指出,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大多源自生活中的3方面,即個人因素、校園生活及家庭生活。以下是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時常見的警號:
- 情緒及行為上的改變
• 學業成績倒退、態度散漫、經常發白日夢、甚至逃避上學
• 比平日靜、無精打采,或提不起勁、減少參與以往熱愛的活動(體育、遊戲.... 等)、或失去興趣
• 封閉自己、離群、孤獨、不說話
• 行為倒退(如吮手指,尿床)
- 身體上的改變
• 難以入睡或放鬆,睡得少和不穩
• 失去胃口、興趣、開心的感覺
• 身體經常不適,特別是腸胃不適、頭痛頭暈
• 有自殘行為
面對子女的情緒困擾 家長應如何處理?
馮淑敏博士強調,青少年在出現情緒困擾時通常都有跡可尋,若察覺到異常,可從3方面着手:
1. 臨床治療
家長如發現子女出現情緒困擾,可以尋求專業臨床治療的幫助。心理治療師會盡力與患者建立可信任的治療關係,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包括個別治療、藥物治療、家庭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法。並在需要時,與學校聯絡尋求共識和協作。
2. 家庭方面
而在家庭方面,父母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耐心引導和鼓勵他們表達問題、需求和感受。過程中,需保持中立且不批判的態度,避免讓孩子感到被質問。
另外,家長應盡量了解孩子的壓力來源,例如學業、考試壓力、家庭關係、朋友關係、欺凌或抑鬱症等。嘗試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避免指責或低估他們的憂慮。
了解問題後,就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引導他們找到解決方法╴並在適時表達共鳴,讓孩子感到被了解和認同。以身作則,分享自己克服困難的經驗。如果懷疑孩子受到欺凌,陪同他們向學校或社工尋求協助。如有需要,尋求專業意見和援助。
3. 學校方面
老師亦應關注學生在校的行為、情緒和人際關係,鼓勵他們放鬆和學習處理壓力。與家長、學校社工和專業醫療人員保持聯繫,協調提供適切的支持。
什麼是遊戲治療?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女士又簡介了治療學童情緒問題的方法—遊戲治療。她解釋,遊戲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形式,使用遊戲作為主要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未懂得表達自己的小朋友。遊戲治療就像是一把鑰匙,專業的治療師可以透過玩具這一媒介,讓小朋友打開自己內心世界。
通過遊戲治療 改善精神問題
在分享會上,女兒深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陳女士(化名)講述了自身經歷。她指,自己本身與丈夫分隔兩地,而女兒則是由身處外國的丈夫全職照顧。然而,由於丈夫不幸因病離世,7歲的女兒只能跟隨自己回流返香港。
陳女士指,失去父親、加上身邊事物的急遽轉變,都對女兒的精神狀況造成了極大壓力。回港後,女兒開始出現情緒不穩、發噩夢以及尿頻等問題。其中又以尿頻問題最為嚴重,「從家中到達地鐵站只需十分鐘路程,但即使已經在家中去過(廁所),到達車站後囡囡又會想再去,非常影響出門計劃。」
陳女士又曾試過帶女兒外出遊玩,明明過程中女兒都表現得很開心,但在高處眺望時又會講出「想跳落去搵爹爹」之類的說話,情況令陳女士極為擔心。幸好,後來經學校社工介紹,女兒開始接受了遊戲治療,情況才逐漸出現好轉。
鍾雅芬指,遊戲治療雖然名為「治療」,並非患有情緒問題的人才可以進行,因為遊戲治療能幫助參與者學會探索和表達自身情感、增強社交技巧、解決問題、提升認知能力、減輕壓力和焦慮等。另外,不少人都以為遊戲治療是專屬於小朋友的治療,但實際上即便是成人,亦能通過沙畫等工具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壓抑在心底的情緒,達致改善情緒困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