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如何擺脫長期慢性鼻竇炎?藥物效果有限精準手術避併發症

撰文:Heho健康
出版:更新:

香港、台灣潮濕的氣候讓許多人常受「鼻病」困擾,鼻竇炎是常見的問題,常見是因為過敏性鼻炎、鼻瘜肉、免疫機能不全、鼻中隔彎曲或黏膜纖毛功能異常所致之黏液滯留、細菌感染,對民眾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外,若症狀持續惡化可能導致眼眶、顱內併發症,若在藥物治療之下仍無法改善,現行手術已經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

慢性鼻竇炎藥物效果有限!發展走向微創手術

鼻竇炎並不陌生,急性發作通常會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後時,伴隨著膿鼻涕和黏鼻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和局部抽膿治療快速獲得改善。但慢性鼻竇炎狀況大不同,通常都與鼻竇結構異常或生長瘜肉等原因有關。

只要一躺下就鼻塞?睡覺鼻塞6大原因解說(按圖👇👇👇)

+9

相關文章:失眠|為何晚上睡覺易鼻塞?鼻竇炎、過敏性鼻炎6大原因導致

當鼻竇炎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就可以被認定為「慢性」鼻竇炎,傳統藥物治療對慢性鼻竇炎效果有限,台灣亞東醫院院耳鼻喉科專任主治醫師方楷旻坦言:「若是藥物無法改善時,則可考慮借助導航系統的幫助,精準地清除鼻竇炎,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

隨著醫療發展的進步,目前的鼻竇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一種精準的微創手術。醫師可透過病患的鼻孔,使用硬式內視鏡進行手術,不會在外部留下任何傷口,來治療慢性鼻竇炎、矯正彎曲的鼻中膈、移除鼻瘜肉、擴大鼻竇開口,可移除黴菌或腫瘤等。

鼻竇結構複雜!精準手術避免併發症

什麼是鼻竇內視鏡手術中的精準即時導航?簡易來說,利用患者術前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資料,建立鼻竇附近的地圖。導航地圖呈現患者鼻竇微細的解剖結構、病灶,及周遭所有的神經、血管、腦部和眼窩的影像,手術中可以使用器械即時標定抵達的位置,準確地達到治療的鼻竇,並且避免損傷重要的結構。

鼻敏感紓緩鼻塞貼士👇👇👇

+2

相關文章:【鼻塞原因】熱敷鼻更塞腋下夾樽得唔得?拆解7大通鼻塞方法之謎

但為什麼需要如此精準的手術方式?方楷旻解釋:「鼻竇的結構複雜,發育情況各異,部分鼻竇靠近眼窩、視神經、頸動脈和腦部,若不小心損傷可能導致視力減弱、手術中出血、腦脊髓液滲漏而引起腦膜炎等併發症。」現在通過鼻竇內視鏡手術中的精準即時導航,可以降低這些危險的發生率。

方楷旻也分享自己臨床上收治患者狀況,台灣一名37歲的廖小姐因長期聞不到味道和鼻塞的困擾,經鼻咽內視鏡診察,雙側鼻腔有鼻瘜肉,並且伴隨著膿鼻涕及鼻涕倒流的症狀,電腦斷層檢查也顯示她的兩側鼻竇有嚴重的鼻瘜肉和蓄膿情況。考量藥物治療效果不如預期,選擇導航系統完成手術,也終於擺脫了長年的困擾。

七大條件適用導航技術鼻竇手術

鼻竇內視鏡手術結合電腦導航技術的輔助,可謂事半功倍。然而,並非所有鼻竇手術都需要使用此技術,目前專家共識建議有以下狀況時,建議在鼻竇手術中搭配精準即時導航:

1. 有手術失敗經驗的復發性鼻竇內視鏡手術
2. 病患因發育、術後或外傷而扭曲鼻竇解剖結構
3. 廣泛性鼻竇瘜肉症
4. 病理涉及額竇、後篩竇或蝶竇等困難抵達的區域
5. 鄰近顱底、眼眶、視神經或頸動脈危險構造的狀況
6. 併發腦脊髓液鼻漏或顱底缺損的情形
7. 合併良性及惡性鼻竇腫瘤切除等狀況

為什麼導航系統對於手術如此重要?方楷旻分析:「主要可在控制鼻竇內視鏡手術的出血、辨認解剖異常或進行二次手術結構改變等情況下發揮作用,協助定位局部重要的解剖位置。」不僅可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併發症,還可以彌補鼻內視鏡視野狹窄的缺陷,讓治療更加徹底,達成節省手術時間,同時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關文章:鼻竇炎、感冒、過敏性鼻炎咳嗽鼻塞症狀相似 分辨睇鼻涕有冇味?👇👇👇

+11

在接受鼻竇手術後,大多數病人的症狀都可獲得改善,為了讓病患更多選擇,台灣健保署在2024年起,也為符合上述條件的患者提供鼻竇內視鏡手術中進行費用給付,造福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本身若考慮要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

延伸閱讀:

慢性鼻竇炎切除後再復發?「控制發炎反應」是治療關鍵

【本文獲「Heho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