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痕癢撓不停?台女患結節性癢疹影響生活 一文看清治療方法
30多歲的小靜(化名)3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皮膚布滿大大小小的顆粒及斑塊,搔癢感讓她日也抓夜也抓,甚至難以入睡,常常一覺醒來床單上沾滿血跡。
小靜曾多方嘗試各種治療及藥物,但都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直到日前輾轉至台灣奇美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門診求診,經醫師評估後安排一連串的治療計劃,包括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病情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非常搔癢難耐,於是開始採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所幸小靜在治療1個月後,病況終於有效改善,皮膚上1顆顆癢疹也在幾個月內逐漸變平、變淡,讓她不用再被搔癢感折磨。
相關文章:皮膚痕|皮膚不明痕癢潛藏5類疾病!養成這4個習慣改善皮膚搔癢👇👇👇
癢疹導致皮膚遍布粒狀結節 醫:搔癢持續6周以上
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6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常使病人陷入「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
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2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
相關文章:護膚|換季皮膚乾癢過敏怎麽辦?中醫推薦3色食物改善膚質!👇👇👇
結節性癢疹常見治療方式 皮膚科醫師解析優缺點
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常見的治療方式如下:
▸外用藥膏:外用藥膏包含類固醇藥膏、免疫抑制劑藥膏、含麻醉劑藥膏。外用類固醇藥膏是癢疹病人的第1線外用抗發炎療法,臨床上有多種不同種類、強度、劑型可供選擇,雖然不當使用可能會有皮膚萎縮等副作用,但在醫師處方與監控下使用,是非常安全的。
外用免疫抑制劑藥膏同樣有抗發炎效果,效果約等同於中弱效的外用類固醇藥膏,塗抹後少數人有皮膚灼熱及搔癢感,優點是沒有造成皮膚萎縮的副作用。含麻醉劑藥膏則只能暫時減少部分癢感,對整體疾病改善相對較有限。
▸病灶注射:局部病灶內注射類固醇,通常直接施打在1顆顆癢疹病灶內,一般比較適合10顆以內的病灶。
▸冷凍治療:液態氮冷凍治療,直接使用液態氮治療1顆顆癢疹病灶。
▸光照療法: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研究證實光療對皮膚有免疫抑制、抗發炎、免疫調節和止癢的功能,臨床上以窄波段紫外線B光(NB-UVB,311nm)為最常使用。
▸口服藥物:包含抗組織胺、皮質類固醇(口服、肌肉或血管注射)、傳統免疫調節劑、神經穩定劑(抗癲癇藥物)。抗組織胺可以稍微抑制部分搔癢,但單獨使用對於疾病控制往往效果不彰。皮質類固醇常使用在急性期發作時止癢用,但不應做為長期常規治療使用。
傳統免疫調節劑,則是俗稱的免疫抑制劑,對部分病人效果良好,但是需小心個別藥物之副作用,須配合醫師進行抽血監控。至於神經穩定劑,對部分病人止癢效果很好,但少數人會出現嗜睡、頭痛、顫抖、頭暈、步態不穩、視覺模糊的副作用。
相關文章:護膚|糖引炎症炸物生粉刺 6種食物超傷皮膚 戴口罩濃妝難透氣👇👇👇
▸生物製劑:為目前常規使用的癢疹治療方式中唯一取得適應症的藥物!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2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
▸其他尚在研究中或已有案例報告之治療藥物:目前還有許多針對癢疹的治療藥物在研究中,包含已經使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抑制介白素-31的生物製劑等。
鄭百珊重申,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
延伸閱讀: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