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發燒就怕感染病毒?一文看懂新冠肺炎與感冒5大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本地個案更不斷上升,加上有不少源頭不明個案,情況令人擔憂。患者一般會出現發燒、咳嗽、疲勞等症狀,當中不少病徵和流感及感冒相似,例如喉嚨痛及咳嗽等;不過流感通常會於二至七天內自行痊癒,而感冒的康復時間又可能更短。那麼一出現發燒就真的是受新冠病毒感染,需要馬上進行病毒檢測嗎?新冠肺炎和流感究竟可以如何分辨呢?
感冒和流感一般為上呼吸道感染,而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下呼吸道症狀。發燒是新冠肺炎常見症狀,不過,其實除了新冠肺炎,流感、病毒性腸胃炎等,都會導致發燒。非常時期,一旦懷疑有發燒症狀,第一時間應該如何處理?又有什麼情況要特別留意?(按圖):
重點一:確認真的發燒
體溫高過37℃就代表發燒嗎?人體體溫定位點,正常情況會在37℃左右,但當受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體溫定位點就會升高,身體亦會隨即出現各種生理反應導致體溫上升。
據CNN報道,Dr. John Williams指我們的體溫在不同時間會出現約一度至半度的差異,他建議大家不要只倚賴早上的測量結果,而應在下午或黃昏再次量度,如果你的體溫在下午或黃昏仍然維持在高水平,就是常見由病毒所引起的發燒。
不過,由於從身體不同位置探測到的體溫會有所出入,使用不同的探熱方法時,對發燒的標準會有一定分別。根據衞生署,按各種探熱方式定下的發燒體溫指標如下(按圖):
口探:高於37.5℃,或高於99.5℉
耳探:高於38℃,或高於100.4℉
肛探:高於38℃,或高於100.4℉
額探:高於36℃,或高於96.8℉
腋探:高於 37.3℃,或高於99.1℉
口探、耳探、肛探較準確
從準確度來說,口探、耳探、肛探量度的是深層組織的溫度,出現的誤差會較少;而腋探及額探量度是皮膚組織的表面溫度,易受其他因素影響,如剛做運動、進食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和飲料等,準確度較低,建議在無法進行口探、耳探、肛探時才使用。
相關文章:【發燒】37度等於發燒?體溫低增患癌風險?量度體溫6大須知
重點二:發燒之外的症狀
一般來說,如果懷疑發燒是因身體受感染,可先觀察有沒有特定區域性發炎,例如牙肉、耳朵或皮膚等有沒有發炎、紅腫;如沒有,就需觀察會否有內臟隱性發炎(如肝、肺)的症狀。
以下是感染類疾病的症狀(按圖):
1. 流感、感冒:常有喉嚨痛、流鼻水
根據衛生署資料,流感病徵可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和頭痛,其中咳嗽會較嚴重和持續時間較長,但其他病徵一般會在五至七天內自行減退。感冒則較少發燒、頭痛。
2. 新冠肺炎:有下呼吸道症狀
新冠肺炎常見症狀包括發燒、乾咳、有痰、呼吸急促,與流感類似,但醫學期刊《刺針》刊登的一篇研究就指,兩者不同的地方之一,是肺炎可能會有胸悶、咳嗽時胸骨後方疼痛、走路及講話會喘、身體燥熱、易覺冷等下呼吸道症狀。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症狀變輕微更隱蔽 病徵似流感有2點最大分別
有部分患者出現失去味覺及嗅覺的情況。有專家指出,呼吸道病毒可損害人體感知氣味的能力,故感染病毒的人失去嗅覺屬常見。除了失味覺或嗅覺外,有些新冠肺炎患者有出疹的情況,英國《King's College London》調查發現,17%確診患者,出疹為感染新冠病毒的首個病徵;而21%確診的人更指,出疹是他們的唯一病徵。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神志不清或為新冠肺炎病徵之一,甚至可能在發燒和咳嗽前出現。《CNN》報道指出,新冠患者可能會出現譫妄(Delirium)或幻覺,並可能帶來長期影響,包括康復速度慢、增加患失智症(Dementia)的風險、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等。
新冠肺炎其他病徵(按圖):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出疹發冷幻覺病徵增多 新冠病毒變出18個症狀咪睇漏
重點三:不應單靠退燒藥解決
不少人發燒第一時間會想方法退燒,坊間有不少地方都有售退燒藥,但家庭醫生莫昆洋指,服退燒藥主要是處理病徵,令患者舒服點,與疾病本身完全無關係,強調仍需看醫生找出發燒成因,兩者沒有衝突。
醫生:劑量有限制
不過,莫醫生提醒服退燒藥須注意劑量,「退燒藥最常見的盤尼西林(Penicillin),成年人一日最高只可服4克,以500mg一粒藥算就是8粒,不能超標」。
相關文章:【發燒】如何分辨感染新冠肺炎?處理發燒5大重點焗汗加重病情
重點四:新冠肺炎患者或有後遺症
雖然新冠肺炎患者中,有不少患者康復出院,不過,即使新冠肺炎患者「康復」,也未必如一般流感痊癒一樣,有機會留下後遺症,病毒或會攻擊不同的器官(按圖):
流感:不太有後遺症
感冒:不會有後遺症
新冠肺炎:永久損害(如肺纖維化)
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受到損害,或導致呼吸衰竭,不過,患者即使沒有死亡,部份人也可能出現永久的肺部損傷,不可復原。此外,肝臟可能受傷,而這個損傷或許是輕微且可復原,也可以是如肝衰竭等更嚴重的受損也不定。
相關文章:【武漢肺炎】病毒似沙士攻擊全身器官? 令肺、肝腎及胃也受損
重點五:新冠患者未必永久免疫
除此以外,不少人可能認為,曾感染新冠病毒,身體就會如感染流感後產生抗體,具有免疫能力,但其實並不準確。
流感:曾得過流感,或接種疫苗,具有免疫能力
新冠肺炎:之前未出現過類似的病毒,人類對其未有免疫能力,且仍未有疫苗;也有復陽患者出現
雖然在流感高峰期,可能有不少流感患者在社群中,不過有些人可能之前接種過流感疫苗,或曾得過流感,因此已對流感免疫,而限制了病毒傳播。相反地,在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之前,人類的免疫系統從來未見過這種病毒,因此沒有人可以有天然的免疫力。這也代表每個人都有機會受感染,而如果受感染患者或沒病徵的患者,和他人有所接觸,就可能會將病毒傳播,導致情況難以收拾。
加上,有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復陽」,即出院後後病毒檢測再次呈陽性。因此曾感染新冠肺炎康復或出院後後,也不代表有免疫能力;隨著新冠病毒出現變異,情況或許會更多變,大家應做好防疫,不應掉以輕心。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死亡率是流感10倍!一文看懂比流感可怕7大原因
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周一(13日)發表研究報告稱,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患者痊癒後即使體內產生抗體,但也可能在數月內失去免疫力。研究人員稱,根據報告結論,「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恐怕根本無法實現。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染疫痊癒難永久免疫 英研究:抗體在數月內消失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返工感染風險高過去診所?37個日常活動高危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