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運動能令學生學得更有效能、身心靈更健康
文: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張樂霈
每當校內考試前一個月或踏入呈分試的階段,筆者眼見有不少學生「被逼」或「被安排」暫停課外活動(尤其是一些非學術和與學業沒有直接關係的)。這無非因為不少家長認為子女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整天在家温習、做練習、補習才能取得卓越的學業成績。作為一位前港隊代表的運動員,筆者覺得以上所提及的觀念值得去探討一下。
運動有助提升學習效能
有很多研究證明做運動時可產生三種有助學習的激素: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些激素能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幫助記憶,更能增強專注力。美國芝加哥附近一個城市曾經進行了一項教育實驗,近二萬個中學生於上第一節課堂前進行劇烈的帶氧及大量排汗運動,然後接受長時間的監測與學習成績的評比,最終發現參加實驗的學生除了有更強健的體魄外,他們的記憶、專注力和課堂表現都有正面的影響,甚至可以減低因為壓力引起的焦慮與抑鬱。
運動有助保持心靈健康
劇烈運動可以使腦內產生一種腦內啡,這能有助鎮靜大腦、緩解壓力,並產生幸福的愉悅感,可說是天然且沒有副作用的抗抑鬱藥。近年,學界非常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政府也提供不少資源讓學校推行有關精神健康的計劃和措施,可見現今孩子的壓力愈來愈大,若他們未能有效處理壓力,將導致其快樂指數下降,甚或有輕生的念頭。既然運動能紓緩情緒,學校應該讓學生多做運動,課堂內外多安排體育課和體育課後訓練。我校每周安排全校學生做早操,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如於體育課學習中國武術,又於多元智能課進行跳繩、疊杯、體操、田徑及球類運動,以增加學生做運動的機會。這不但能鍛鍊他們的體魄,更能保持他們的心靈健康,增強其抗疫力,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從而令其可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壓力和挫折。
有鑑教育局於更新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中強調學校需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並建議應善用學時為學生和教師創造空間,當中提及透過體藝活動和遊戲空間,使學生投入愉快的校園生活,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因此不少學校近年優化時間表,重新設計課程和活動,讓學生享受身心平衡的校園生活。我校於本學年也重新編排「以學生為本」的時間表,上午安排主科課堂,而下午則安排導修課、「動、手、做」的實踐課堂、多元智能課,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和身心靈健康發展。總括而言,筆者希望家長也能認真思考如何安排孩子在考試期間進行適量的運動訓練,從而為孩子的學業及身心靈發展帶來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簡介:
張樂霈女士現為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從事教育事業二十三年。張校長致力推動課程發展,尤其評估素養,著重學習、教學及評估的連繫,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能。此外,她帶領各科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寓學於樂,並裝備學生俱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以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