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科|涉四範疇涵生命環境天文地理 配合內地「科教興國」
施政報告中提出25/26學年將小學常識科將拆分為「人文科」和「科學科」,教育局日前上戴科學科的單張及海報,科目主要分為「生命與環境」、「物質、能量和變化」、「地球與太空」及「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四個範疇,課程開設緣由是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方向,從小啟迪學生的創意和科學的潛能。課程特色之一,是加入國家航天和創新科技、可持續發展概念、地球科學、工程與設計,亦強調「動手動腦」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等能力。
小學科學科主要分為「生命與環境」、「物質、能量和變化」、「地球與太空」及「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四個範疇,共15個主題,當中包括39個不同的課題。教育局於單張簡介稱,課程會因應學生的年齡、能力水平、學習 興趣、前備知識等,以螺旋式分布在小學的六個年級。
科技與工程課程範疇 目標助學生善用科學 貢獻國家社會
四個範疇中涉獵範圍亦十分廣闊,簡介提及,「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旨在協助學生能夠設計和製作工程模型或產品,將所學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設計,培養基礎工程思維,「亦明白善用科學、科技與工程能夠造福社群,貢獻國家和社會」。「地球與太空」則教導學生天文地理的知識,從地球的歷史、日常的天氣現象、以至太陽和八大行星等課題,培養對地球的保護意識,以及對浩瀚宇宙的欣賞和感歎。
「生命與環境」則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學知識,並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了解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存的關係;「物質、能量和變化」讓學生掌握基礎物理科學知識,從物質、能量、力和運動、簡單機械等課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及科技應用。
小一至小二每周兩節 小三至小六每周三節
小學將於24/25學年試行新課程的內容,25/26年正式在小一和小四逐步推行,27/28學年在小學全面推行。科學科課時方面,小一至小二總共64課節,每年不少於37小時,小三至小六每年不少於96節,每年不少於56小時。
另外,教育局會為每所公帑資助小學提供35萬「一筆過津貼」,作為開設科學課程的資源, 包括購置學與教資源、提升設施和設備,以及支援教師專業發展等工作。預計於2024年3月底前發放。局方亦會設立「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基地」,提供對小學教師、擬任科主任或級統籌的培訓,亦定期舉行活動加強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交流。
▼10月25日 李家超公布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