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聯會梁冠芬倡調整教學語言政策 容許學校自決授課教材語言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香港學校的教學語言政策多年來未有重大改變,中文中學聯會主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接受「01教育」訪問時指出,教學語言政策絕對有調整空間,認為教育局應容許學校彈性決定授課和教材語言,強調學校會按專業判斷作安排,不會以學生冒險。
學生升讀大專比例增 調整教學語言滿足需求
教育局於2010年引入俗稱「上落車」的「微調教學語言政策」,只要學校在過去兩年取錄「全港成績前列40%」的中一學生人數,相當於每班學生人數的85%,便可以自行決定教學語言。
梁冠芬指出,教育語言政策推行已超過20年,當年制定政策時,升讀專上院校的學生比例明顯較少。近年本港專上教育不論在學位數量、課程種類都有改善,「我哋嘅年青人𠵱家(中學)畢業嘅時候,基本上大部份唔讀學位都會讀副學位,之後再駁上去學位」,「其實我哋嘅教學語言係應該要為呢啲同學嘅未來鋪路」。
他又稱,現時大部份專上院校課程均以英文授課,若維持現有安排,擔心未能滿足學生的升學及職場需要。
讓學校彈性選擇教學及教材語言 不會以學生成績冒險
談及具體安排,梁冠芬認為應該給予學校更多彈性,由學校自行決定授課和教材語言,「我哋要善用我哋嘅優勢去學習,就唔係去設一個框框」。
他直言,「好多人會覺得我哋呢個諗法,係好不負責任嘅」,強調學校會以專業判斷,不會勉強學生能力不足的學生以英語學習,影響學校公開試成績,否則將難以向公眾、家長及學生交代。
中中、英中形成標籤效應 提供優質教育是關鍵
談及以教學語言將學校劃分為「中中」和「英中」,梁冠芬坦承說法是標籤學校,「無論你把口幾唔承認,都唔可能係冇嘅,一定係有嘅」。他認為比起教學語言,更重要的是學校能否提供優質教育,令學生可以進步,「講緊學生學習能力嘅培訓、學生嗰個價值嘅教育係唔係能夠做得到,我覺得呢個先至係決定性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