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光書院家政老師見證時代變遷 難忘移英舊生感激學縫紉自救
「家政科老師買少見少,但當你發現呢一代連煲水切肉都唔識,就證明家政科係必要。」香港真光書院兩名家政科老師都經驗豐富,在真光執教鞭已接近30年,家政科科主任蔡潔賢主力教縫紉,曾雅逸老師則負責烹飪,兩人均兼教高中中文。她們異口同聲表示新一代的自理能力程度參差,希望家政能教到她們,照顧自己。
蔡老師指,以前的學生與現在最大的分別是「心機」,現今『fast fashion』(速食時裝)文化氾濫,同學會覺得針黹縫紉沒用。她舉例,每年學生都要親手做圍裙,事前要將圖案按比例放大畫落布料,可能讀書太多東西要兼顧,要她們「坐定定」完成有一定困難,幸而科技發達,學生可利用投影機協助,甚至連縫紉工具都自動化、電腦化,學生能較易掌握。
移英學生感激有學縫紉 自救兼賺取外快
不過,蔡老師教縫紉多年都遇過窩心時候,不少移居英國的舊生曾打電話給她,多謝當年教曉她們縫衫及刺繡;「有學生話英國買衫好貴,好彩當年有俾心機學,件衫爛咗都識補,有啲仲話宜家靠做刺繡手作賺外快。」蔡老師認為,家政可令自身生活更好,人要穿衣服要煮食才能生存,笑言「教得一個得一個」,希望將自己的經驗一一教予學生。
曾老師亦有類似經驗,指一次和舊生見面,對方透露人生中第一次焗蛋糕就是在家政課,課堂帶來的滿足感,令她自此愛上焗蛋糕。曾老師深信,不論時代怎變,家政課帶出的價值都不會改變,只是現時學生的家庭背景、社經地位不同,有部分「連刀都未揸過」,有些又明顯「熟手」,一看便知有烹飪經驗,故老師要從中取個平衡,務求所有學生都有所獲。曾老師透露,她最開心是見到學生將課堂所煮的食物與家人分享,間接令親子關係更好。
學生回家為家人煮糯米飯 改校裙不假手於人
就讀中四的布梓瑩,指家政室優化後加入許多現代化元素,活動空間十分充裕,雖然已升上高中,但回想上家政課時的時光,很令人懷念。她記憶最深是當年炒糯米飯,因自己喜歡吃,學懂後不時在家煮給家人試食,現時間中亦有找食譜自我挑戰。另一位讀中三學生陳紫澄,則覺得針黹縫紉十分實用,現在要修改校裙都不需家人代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