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書院新任校長郭迪民常親身出席活動打氣 獲學生一致讚親民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我認為郭Sir係非常親民」、「郭Sir好親民」、「郭Sir同我哋都非常之親密」,聖若瑟書院新任校長郭迪民由副校長升任個多月就獲得學生一致好評。能夠與學生建立如此親密的關係,除了因為郭校長是聖若瑟書院9A狀元舊生及於學校任教多年,更因為他相信做校長就是要多表達對學生的支持,透過出席活動給予學生信心及支援,認同他們的成果。

他特別提到學校重視學生的意見及想法,所以學校活動大多由學生籌備,只要是可控範圍以內,撞板亦無問題,因為也是學習機會,明白做事不一定成功,要懂得在失敗之後調整,再作嘗試,最後取得成功。

聖若瑟書院校長郭迪民於今個學年由副校長升任,學生領袖們均大讚新校長作風親民。圖左起為扶輪社主席同學譚小哲、校長郭迪民、學生會主席李庭匡及紅十字會青年團前高級隊長及現任學生顧問李言寯。(周令知攝)

一晚走遍梅窩及元朗參加學生活動 學生印象深刻

就讀中五的李庭匡是聖若瑟書院學生會主席,他與郭校長的接觸大多與學生會活動有關。他提到學生會早前於元朗大棠舉行活動,「其實嗰日已經係假期,(晚上)10點鐘,已經唔係佢(郭校長)嘅工作時間,但佢都會好遠咁入嚟睇睇我們搞咗咩,所以我哋很多學生都會好尊敬同敬佩郭Sir」。郭校長笑言,當日學校有另一個訓練營在梅窩,所以要到晚上時分才抵達元朗。

李同學又說郭Sir曾是學生會幹事,對學生會有豐富的認知及理解,明白他們於舉辦活動時的需要。聖若瑟書院即將踏入150周年紀念,學生會將會舉行一連串的大型慶祝活動,準備期間郭Sir不時都會主動提供支援及意見,幫助他們將活動辦得更得體、更有質素。

聖若瑟書院學生會主席李庭匡同學提到,校長經常都會為學生活動提供支援及意見。另外,雖然校長不曾任教他的班別,但從師兄聽聞校長教書生動有趣。(周令知攝)

抽空參觀訓練及比賽 與學生以平輩身份聊天

李言寯是學校紅十字會青年團前高級隊長及現任學生顧問,現正就讀中五。他說學校的紅十字會隊伍經常參加急救比賽,該比賽看似簡單但其實相當複雜,所以經常都會在學校訓練到很晚的時間,而郭Sir就算再忙都會抽空去觀看他們訓練及比賽,給予有助提升比賽表現的意見之餘,亦會向他分享如何成為一個更有領袖風範的隊長。他更記得有一次比賽勝出之後,郭校長自掏荷包請客與隊員們慶功。

李同學對郭校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次隊伍內部完成宣誓典禮之後,他與一些已經畢業的師兄聊天期間,郭校長主動上前加入對話,更說「唔好當佢係一個老師嘅身份,就當我哋係平輩咁去傾計」。扶輪社主席、中五學生譚小哲亦提到,今年郭Sir更與初中學生一起參加10公里的步行馬拉松為學校籌款,作風相當親民,而自己過去擔任學校活動司儀時,郭Sir亦會親自教授他正確發音,自己亦喜歡找郭Sir討論不同問題,因為往往可以獲得其他思考角度。

李言寯是學校紅十字會青年團前高級隊長及現任學生顧問,而郭校長過去亦曾負責紅十字會青年團的事務。李同學說,過去郭校長會訓練他們步操,就改善步操姿勢提供直接而有效的建議,更差不多每次比賽都會到場觀看及支持。(周令知攝)

學校須給予支持及認同 學生更以校長為榜樣

同學們說起與郭校長的故事幾乎滔滔不絕,可想而知郭校長可能比學生們更加活躍於學生活動。被問到校長的工作十分繁重,為何仍會如此活躍,郭校長直言:「我覺得做校長就係要咁。」他說自己現在身為校長未必可以在前線支援、訓練及教導學生,但可以給予他們支持及信心, 「畀佢哋知道,佢哋每做一樣嘢,其實學校喺後面支持緊佢哋,係一大班人陪住佢哋做佢哋嘅支援」,而校長及老師出席學生活動及比賽亦是對學生們的成果表示認同的方法。

關注過度有時會成為壓力來源,不過聖若瑟書院的同學們卻感到十分自在。李庭匡說郭Sir出席活動反而使他們有個動力去將活動辦做得更好,亦因為郭Sir會提供指導,使活動可以邁向更好的方向。譚小哲亦笑言:「我絕對唔會話因為校長咁勁,所以我都有好多壓力,反而會想達到校長以前做到嘅事,雖然未必做到晒,但會努力向上。」

聖若瑟書院扶輪社主席譚小哲表示,他不會因為郭校長經常在身邊出現而有壓力,反而是有動力想做到過去校長做到的事。(周令知攝)

師兄身份更清楚學生需要 與學生打成一片

郭校長的大師兄身份使學生於無形之中獲得鼓勵,而郭校長亦以自己的大師兄身份有助與學生打成一片,「我喺呢度大,又生活咗咁多年,其實對佢哋嘅性格特徵都好熟悉,所以我知道佢哋嘅需要」,使他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以營造歸屬感及凝聚學生。

他指這個身份更有助制訂學校政策,除了主動諮詢學生意見,更可以從大師兄角度出發,代入設想師弟們需要的東西,「唔好我哋咁樣講就算,小朋友想要嘅嘢同大人想要嘅嘢會有唔同,就好似我屋企有幾個小朋友,佢哋都會有諗法,有時候你要代入佢哋諗法先知佢哋想要咩」。

郭迪民校長善用自己的大師兄身份,既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打成一片,亦可以設身處地了解學生需要。(周令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