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仁小學踏入銀禧 周智銘校長回顧發展歷程:硬件推動課程發展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身是位於油麻地覺士道的賈梅士學校,1996年由保良局接辦後,於1999年遷入現時旺角海庭道的校舍並改名,同年現任校長周智銘加入學校成為教師,見證學校走過25年。周校長接受「01教育」訪問時回顧了陳守仁小學的發展,提到兩幢大樓的落成提供了不同設施,讓教師團隊可以利用推出不同的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學習及成長。
他以前任楊永明校長於2014年引入的有機園圃為例,指園圃於2017年成為小三常識科的課程內容,學生透過親手種植栗米學習有機種植及可持續發展等知識,由於學生要親手施肥及除蟲,成為獨特的學習經歷,整個過程亦覆蓋生命教育及價值觀教育。
學校英文名有葡文字有原因 加入直資成發展關鍵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的英文名有一個葡文字「Camões」,周校長解釋,因為學校前身是於1950年代起營辦的賈梅士學校(Escola Camões),保良局接辦學校後於更名時保留了「Camões」一字,現時陳守仁小學的學生亦稱為「Camõesian」。
他指學校過去25年最關鍵的一步是於2001年成為全港首間直資小學,然後學校相繼落成兩幢大樓,包括於2007年落成的陳林碧琴音樂綜合大樓,提供多個音樂相關的特別室和劇院,讓學生可在校內練習和表演音樂。大樓亦提供多個額外課室供小組教學之用,方便教師照顧學生。後來學校泳池重建,陳亨利運動綜合大樓於2022年落成,設有室內泳池、健身角及可進行靜觀及觀星活動的「一念間」。
活動納入課程助學生學習 校內園圃種栗米成常識科內容
有了硬件設施,就需要軟件配合,例如課程配套。周校長認為「你想學生學得好就真係要入課程,如果你係一個一次性嘅活動,唔可以話無效,因為嗰個果效一定唔夠正式入課程咁強,所以我哋好想有一啲入課程嘅活動,嗰啲係持之以恆」。他以有機園圃為例,規劃時以希望將耕種納入課程,經過3年發展後已具備一定規模,足以讓一級學生學習。
有機園圃的主要對象是小三學生,他們會花三個月種植兩棵栗米,由播種到收成均一手包辦,而周校長上任3年來,每年都會與學生一起種栗米。他笑言過程絕不容易,因為園圃採有機種植,不可以使用農藥,學生需要親手捉走害蟲,又要想方法保護栗米免受雀鳥偷食及確保栗米健康成長,「所以佢哋學咗好多課本上學唔到嘅知識」。
收成後,學生可以自己吃一棵,再將一棵送給別人作致謝學習感恩,「可能送畀親人,或者送畀學校老師,甚至送畀工友我都見過,或者送畀我哋保安員」。
第三語言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勸家長勿有過度期望
陳守仁小學的另一特色是設有第三語言課程,選項有法文、日文及西班牙文。小一學生於入學後首3個月會先上體驗課,然後根據學生興趣及課堂表現作評估配對學習其中一種語文,直至小六畢業前均會每周上課約一小時。
周校長指,學校鼓勵學生學習上課時較投入的語言,例如過往有學生家庭經常去日本旅行,家長就希望子女修讀日文,「但我哋通常會同家長講,我哋學第三語言,一星期上兩堂唔係好多時間,唔好期望佢哋讀完呢6年會講得好勁,千祈唔好有過份期望」。他又指,第三語言上課時間較少,「同中英文無得比」,若學生對所學語言感興趣,通常需在校外參加語言班。
他解釋,學校的第三語言課程以認識外國文化為主軸,「所以上堂嘅時候我哋唔會似一般語言學校,老師讀一次,你跟住我讀一次,唔會有好多沉悶嘅方法去學習語言」,「反而課堂裏面有好多活動,一啲同語言背後文化有關嘅活動」,例如試食外國小食,疫情期間亦有虛擬旅行,「我哋好想保持住佢呢個趣味去到畢業都仲係有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