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核武】關鍵人物逃美泄密 台核武計劃功虧一簣
屈指一數,原來東亞核武或潛在核武國家不少一一中國坐擁核武,朝鮮聲稱擁有核武,日、韓亦有能力研發核武。但教人意外的,是台灣也曾接近擁有核武。根據美國政府最新解密的完整文件,證實台灣曾於1960年代起研發核武技術,惟美國政府兩度堅決阻止,加上台方核武研發關鍵人物張憲義1988年叛逃美國,計劃功虧一簣。【美解密文件首證:大陸核爆後 台60年代末曾研發核武】
當年細節,其實已於去年由出身當時研發核武的中科院退役上校、核子工程博士賀立維出版的《核武MIT》(MIT即made in taiwan)披露;美國最近公布的解密文件證實了書中內容。書中引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一份國家安全文件資料,指出台灣發展核武關鍵與最高決策者,是當時的台灣總統蔣介石;而美國早在1966年,開始干預台灣核武研發,至1976年9月都在試圖阻止台灣擁有獨立的核武研發能力,但一直苦無證據,無可奈何。直到1988年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叛逃美國,才真正掌握台灣研發核武實據,強制關閉了實驗室。
中國試爆觸動蔣介石 聘以專家籌備中科院
賀立維所撰《核彈MIT》一書指出,台灣研製核武可回溯到1964年10月16日,中國大陸在新疆羅布泊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並在1966年完成氫彈試爆。蔣介石因此決定發展核武,延請被譽為「核彈之父」的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席Ernst David Bergmann協助,成立直屬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即中科院)。【台前副防長:技術來美國 專家:重啟核發展只需5年】
當時中科院有4個研究所,第1所負責彈頭,為核能研究所;第2所負責結構設計,為機械研究所;第3所負責電子通訊,為電子研究所;第4所則為推進劑化學化工,為化學研究所一一此4所分工明確,分別負責核彈的彈頭、彈身、導引與推進劑的研發。
成立研究所是第一步,然後是根據當年以色列發展核武經驗,延攬專家到中科院,在1967年籌組「新竹計劃」,陸續興建核電廠(即現在所謂的核1、2、3廠),利用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提煉製造核彈所需的鈽同位素。之後再於1972再組「桃園計劃」,設置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取得鈽239。
張憲義叛逃泄密 美屢阻台研核武
1975年,蔣介石病逝,蔣經國掌握權力後繼續支持核武計劃。然而,就在1988年蔣經國病逝前數日,張憲義叛逃美國,美國由此掌握台灣研發核武的確實證據,並強力介入,台灣核武研發功虧一簣。
其實從台灣成立中科院後,美方已高度關注,只是苦無證據。賀立維引述台灣前駐美代表錢復的回憶錄,謂「當時中科院負責人對美國有強烈反感,不時峻拒美國大使館或軍方希望參觀中科院的請求」、「根據一些與美國情報界有關的友人告訴我,中科院派赴美國深造的研究人員,時常會被美方接觸詢問,是否盼獲美國永久居留權及經濟援助,只要他們返回中科院時能提供美方所需的情報資料,這些好處就可輕易得到」。
根據賀立維在書中出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1966年至1976年台灣在核武發展上的新證據》國家安全文檔,報告提及,美國是在1966年開始干預台灣核武發展,防止任何核武原料進入台灣;1972年到1973年,美國不鼓勵台灣從西德購買核廢料再處理設施,不願台灣擁有相關能力;1973年有來自台灣核能官員私下向美方通報,台灣有核廢料再處理的熱室設備,位於桃園龍潭的核研所內,因此美國準備派一個考察團到台查證;1976年9月,美國曾試圖阻止台灣擁有獨立核武研發能力。
賀立維在書中指出,台灣向西德採購核子反應爐,因政治考慮被拒絕;後來還是向加拿大採購了一座重水式核子反應爐。隨後美國的情報重點,就一直監視台灣是否有核廢料再處理設施,直至1988年被美國中情局吸收的張憲義叛逃,美國才據張憲義提供的情報,關閉台灣的核廢料再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