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慕尼黑安全會議論亞太:安全觀核心是「排他」「包容」二選一

撰文:劉莎莎
出版:更新:
傅瑩強調,亞太安全辯論核心,是選擇「排他」還是「包容」。(中新社)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應邀出席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參加「東亞安全與朝核問題」分論壇的討論。傅瑩表示,美國包括公開干涉南海問題等「亞太再平衡」戰略,使得亞太地區安全挑戰凸顯,並提出亞太安全的核心問題是選擇「排他性」抑或「包容性」安全觀。

針對當日分論壇的主題,傅瑩表示亞太安全可分為兩個階段——冷戰後的二十年是第一階段,世界衝突、戰亂頻發,而亞太地區各國走出對立「鑄劍為犁」,通過協商與合作實現了經濟發展與和平安全。

然而,新世界第二個十年為第二階段,出現了亞太地區安全挑戰。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擔心其對於霸權地位的挑戰而採取「亞太再平衡」戰略,包括公開干涉南海問題,使得地區爭端政治化、複雜化。傅瑩表示,《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的談判正取得進展,希望亞太各國珍惜穩定,回歸共識。

美國國會參議員丹·蘇利文認為,二戰後的亞太安全得益於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盟國體系以及經濟關係等。丹·蘇利文稱,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多次提到「美國優先」政策,但其亦強調加強同盟體系和建立新的盟友關係,美國國務卿蒂勒森首訪選擇日本和韓國就是美國重視同盟體系的明證。

針對丹·蘇利文強調同盟關係的觀點,傅瑩回應稱,亞太安全辯論核心便是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是追求基於同盟關係的所謂「排他性安全」,以他國安全為代價實現一國或部分國家的安全?還是追求「包容性安全」,不把任何國家排除在外,地區國家共同努力實現共同安全?

傅瑩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的新安全觀。不久前,習主席在日內瓦發表的演講中就提出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

傅瑩駁斥中國威脅論。(中新社)

傅瑩駁「中國威脅論」 斥國外行雙重標準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所長奇普曼在當日的討論中稱,亞洲軍事發展快,軍費龐大,2012年已超過歐洲,2016年達到後者的1.3倍。奇普曼稱,其中中國的軍費最高,2016年是日本和韓國總和的1.8倍,是其他南海沿岸國總和的3.7倍。

針對上述論調,傅瑩說,此次慕安會的熱點問題是如何確保北約成員國將國防預算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分擔安全經費,但剛才提到中國的國防預算時態度明顯不同。實際上,中國的國防預算一直保持在GDP的1.5%,卻被國外媒體渲染成「中國威脅」,駁斥這是明顯「雙重標準」。

傅瑩進而解釋,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遭遇外來侵略,現在中國人民對國家能增強軍力保衛主權和安全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