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2.45億年前懷孕的恐頭龍化石 首證初龍型動物存在胎生
恐龍不是孵蛋卵生嗎?怎麼也有胎生?
然而,研究發現胎生的長脖子「初龍型動物」,不是恐龍,卻是比恐龍更為古老的「恐頭龍」。
15日淩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發一篇題為《初龍型爬行動物的胎生》(Live birth in an archosauromorph reptile)的研究論文,指在一具約有2.45億年歷史的恐頭龍化石中找到了其胎生的證據——腹中包裹著一隻小恐頭龍。
「研究結果首次證實了胎生在初龍型動物中的存在。這一發現使得我們對初龍型動物生殖方式的瞭解從侏羅紀前推到了三疊紀,往前跨越了5千萬年」。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博士如是說。
該論文稱,現在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羊膜卵動物都是初龍型動物,包含現存的鱷魚、鳥類,以及已經絕滅的恐龍和翼龍等爬行動物,而在這一類群中,胎生這種生殖方式從未被發現過。劉俊等人的研究結果卻顯示,恐頭龍是胎生的,顛覆了人們此前的認知。
該論文一位評審人評論稱,「這一非常重要的發現,重塑了我們對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演化的理解,並將使學界目前的研究重心從對什麼因素限制了胎生在初龍型動物中的出現,轉移到探討自然選擇在初龍型動物演化出胎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據悉,這一距今2.45億年的化石,發現於2008年,當時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張啟躍研究員及其團隊組織野外發掘,在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的羅平國家地質公園採集所得。
美餐還是胎兒?
「是吞食了一個同類,還是孕育了一個胎兒?」 劉俊表示,恐頭龍化石中發現胎兒,無論是同類相食,抑或是胎生,任何一種假說被證實,都將是不同尋常的發現。
劉俊發現,化石腹部包裹的小恐頭龍的軀幹整體指向母體的前方,但恐頭龍通過長脖子以伏擊方式吞食捕獵,如果是未消化的獵物,一般其頭部都朝後存留在恐頭龍體腔內。此外,母體恐頭龍化石以完全包裹的形式「保護」著小恐頭龍,不可能是化石重疊。
劉俊等研究人員還發現,恐頭龍胎兒的骨骼已經長成,且該化石中及周邊均未檢測到鈣質的蛋殼成分,而且脖子如此長,又生存在海洋中的恐頭龍難以上岸築巢孵化。
逐漸增多的線索,讓研究人員愈發肯定,恐頭龍以胎生的方式生殖。
恐頭龍比恐龍更原始
恐頭龍生活在海洋中,沒有腮,過一會兒就要浮上海面換氣。談及恐頭龍與恐龍的區別,簡而言之,恐頭龍比恐龍更原始。劉俊解釋說,恐頭龍出現得更早,它生活在三疊紀中期,而目前已有的證據顯示,恐龍出現在三疊紀晚期。恐頭龍屬原龍,恐龍屬初龍,二者共同構成了初龍型動物類群的一部分。
恐頭龍胎生,那麼恐龍呢?劉俊表示,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證據顯示恐龍有胎生的可能性。同時,鳥類亦沒有胎生,此前學術界存在多種假設,比如鳥類要飛翔,缺乏胎生所需要的生理結構,缺乏相應的自然選擇壓力等,但相關研究還沒有定論。
此外,該研究通過對生物譜系的模擬,發現恐頭龍後代的性別由基因決定。但與恐頭龍關係最為密切的現生類群,包括龜類以及鱷魚,其後代的性別都是由外界環境溫度決定。這一差別也令研究人員驚訝。劉俊等人認為,胎生和後代的性別基因決定機制,這兩者的結合,使得恐頭龍等動物得以成為海洋中的霸主。
劉俊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其他四位研究者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以及昆士蘭大學。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