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港台灣學者慨歎:台民主「病」在民粹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自由廣場位處台北地標中正紀念堂,牌匾原為「大中至正」,後易名「自由廣場」。(林振東攝)
「政府很多有利國家發展的政策也不敢推,就是因為害怕得罪選民,影響選情。」
羅文輝 中大新傳學院教授

「有得揀,你至係老闆」,這是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在2007年特首「選舉」的競選口號。台灣人從「無得揀」變成「有得揀」已經整整20年,諷刺的是,「有得揀」者卻不見得「會去揀」--「我想我不會投票,選情差距太大,回台灣投票意義不大。回去投票要花時間,要花錢啊。」長年在港工作生活的台灣人羅文輝如是說。羅教授是名滿學界的傳播學者,曾在1989年、2003年到香港中文大學授課,並在2009年起任職中大新傳學院。

短短半小時的訪問,羅教授多次不掩其對台灣民主失望之情。或許是恨鐵不成鋼,或許是身在異鄉心水清,羅教授認為台灣民主發展至今有一大流弊:民粹。他說:「很多東西(國家治理)不是用政策去考量,而是用民意,而民意本身很容易被挑動。政府很多有利國家發展的政策也不敢推,就是因為害怕得罪選民,影響選情。」

在羅教授看來,台灣民主「病了」,國計民生也被意識形態綁架,「台灣民主基本上就是藍綠對抗,很多事情只問立場不問是非,比如服貿、比如核四,這不是一個成熟、理性的民主國家應有所為。」

羅文輝認為民粹是台灣民主一大缺陷,政府施政過份受民意牽扯。(吳鍾坤攝)

記者問到港、台青年對民主的看法時,羅教授直言「香港、台灣學生也是接受西式教育長大,西式教育就是民主教育,強調自主、民主、法治。港台年輕人對民主、公平的選舉與自由的追求,期望也是一樣,沒有太大的差別。差別在台灣已經有,香港沒有。所以香港年輕人對民主是渴求的,是希望去爭取的;但台灣已經有民主,台灣年輕人視民主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兩地年輕人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