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化」大趨勢 國民黨人才凋零「左右做人難」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在黨內被視為「B咖」(二線人物)的洪秀柱,竟能以連任之姿再戰本年5月的黨主席選舉,教不少年輕的國民黨支持者搖頭。(資料圖片)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國民黨繼2014年「九合一」地方大選慘敗、去年台灣大選盡失行政、立法大權後,這個堂堂百年大黨因黨產被清查,竟落得「無糧出」之窘境—其實窘境何止黨產問題,人才斷層更是未來新任黨主席頭痛之事。觀乎中國國民黨的3位黨主席參選人,吳敦義與洪秀柱幾近古稀(68歲),予人印象相對年輕的郝龍斌,原來「不知不覺」已是64歲。

在黨內被視為「B咖」(二線人物)的洪秀柱,竟能以連任之姿再戰本年5月的黨主席選舉,教不少年輕的國民黨支持者搖頭。回想起來,洪秀柱的「存在」就是因為台灣大選之時,黨內「A咖」不肯戰(正藍的朱立倫)、不予戰(本土藍的王金平),各派系的盤算「打得太響」才令洪秀柱跑出。

在馬英九時期,這位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將美國式的「選舉機器」帶到國民黨,開始啟用不同於傳統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出身的政治新秀,也曾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提出新的本土化論述,致力爭取青年、婦女與新移民票源。然而,馬英九的改革在力圖矯正李登輝路線流弊的同時,卻又面對一個更嚴重的新問題—「人才問題」。

所謂人才問題,一是國民黨至今仍未「找出」或「找回」其核心價值——對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而言,提出新的本土論述對國民黨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但國民黨的歷史「包袱」使這種論述陷入「可以預期」的兩難。台灣政治學者張佑宗接受《香港01》專訪時解釋,「以前國民黨有一個鐵票區(軍公教),過去跟着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到台灣。它有一個基本意志:我們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他們與國民黨有一個心理上的連結。但現在的外省(從大陸遷台者)第二代、第三代,已經慢慢沒有這種感覺了。老的一代年事已高,慢慢在凋零」。張佑宗直指,國民黨必須提出一個新的東西來連接支持者。

在這點上,民進黨有的就是台灣意識,而國民黨在「本土化」過程中要防範台獨的陷阱,又面對「統藍」強烈反彈。

然而,觀乎近年幾次選舉,「本土化」客觀而言是一個大趨勢,國民黨如今就是「左右做人難」,用張佑宗的話來說就是「提不出任何感動人民的訴求」。

國民黨正面對傳統支持力量潰散,以及在新興各種政治社會議題上失去主導的困局。(路透社)

「台灣意識」被民進黨壟斷

政治世家壟斷亦是國民黨青黃不接之頑疾。馬英九在削弱地方派系、引入美國式選舉機器之同時,其實並未真正找到與民間社會接合的良方—國民黨一方面是傳統支持力量的潰散、倒戈,另一方面則是在新興的各種政治社會議題上失去主導權、話語權,完全呈現了老化政黨之疲態。

張佑宗對《香港01》指出,國民黨的組織結構已不太符合台灣潮流,「它整個政黨都是屬於所謂的元老制,權力是從上而下的」,甚至「整個總統候選人提名,基層完全沒有參與空間,以致人才無法進去」,所以去年大選期間換候選人(由洪秀柱換成朱立倫),「上面說換,就換了」,「它的領導階層,要麼就是政治世家,要麼就是政治家族的家僕,沒辦法在社會上吸納新鮮的精英」。